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 > 正文

突破三万亿 武汉城市圈发展助力湖北疫后经济重振

网络整理 2022-03-04 17:28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湖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经济总量下降的省份,GDP下降5%,而全国正增长2.1%。

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全省人民的努力下推进疫后重振,2021年湖北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复苏。

记者从刚刚召开的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了解到,2021年湖北全省经济总量迈过5万亿大关,重回全国第七位。其中,仅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就跨越了3万亿,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前列。“一体化”到“同城化”,武汉城市圈的重振,跟湖北省武汉市的发展战略是密不可分的。

央广网武汉1月25日消息(记者张晶)武汉城市圈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布文件,提出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当时的提法是实现“一体化”发展。而2020年12月份,湖北省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武汉市“1+8”城市圈有了新的提法,也就是提出了“同城化”发展。显而易见,十几年之后,湖北对这个“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城化意味着“同”的标准更高,推进力度更大。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尊文表示,围绕“同”来做文章,现在就是把“1+8”城市圈的9个城市搞得像一个城市一样。怎么搞得像一个城市一样?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空间上要紧密连接,包括基础设施的连接。在空间上看,已经分不出来是两个城市了。比如,地处圈内的鄂州市葛甸开发区和武汉市的东湖开发区就是连成一块的,一条高新大道,在武汉这边叫高新大道,进了鄂州还叫高新大道。另外,围绕“同”这个字,武汉要在“1+8”城市圈中作为中心城市引领其他城市群发展。怎么引领?就是利用武汉中心城市的功能来引领,特别重要的是科技创新驱动功能。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武汉市科技创新驱动功能的一大举措,武汉市和鄂州、黄石、黄冈、咸宁5个城市共同建设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专门在武汉市设立了7大湖北实验室来进行科技创新,由湖北省科技厅专门组建了科创大走廊协同创新推动办公室。据了解,2021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在内的这五个城市就共同谋划了重大科创项目82个,现在基本上都开工了,还有不少已经开始投产了。

咸宁是“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内的一个城市,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建军于2019年至2021在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挂职副局长,谈起武汉市在城市圈内的科技创新驱动功能,他很有感触。他表示,这些年大量企业从武汉转移到咸宁来发展,进行产业链分工。武汉市主要做一些总部经济,咸宁本地进行生产配套,实现了咸宁跟武汉在整个“城市圈”里面产业同频共振。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咸宁近两年推动“科技副总”计划,从武汉高校及科研院所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安排到咸宁指导本地企业,帮助本地企业解决科技痛点,这项政策连续落实了两年,效果非常好。还积极推进咸宁本地企业对接武汉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让武汉高校的科技成果在咸宁去落地转化,这块效果也很好。

武汉产业结构优良是城市圈发展迅速的坚实基础

秦尊文表示,作为一个省域城市圈,武汉城市圈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它得益于武汉市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这跟武汉比较早的开始实行转型发展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是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多。

武汉市原有的一些大规模的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通过调整之后腾笼换鸟,转型成了一批批高新技术产业。比如,武汉市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也是全国做的比较好的。另外,武汉市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车,智能网联汽车这一块,在全国发展算是比较好的。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优良是武汉城市圈发展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坚实基础。

武汉:由“虹吸效应”逐步转化为“扩散效应”

秦尊文表示,以前武汉周边的城市都觉得人才被武汉吸引走了。但是,现在周边的这些城市都一步步发展起来了,产业也都逐步壮大了。人才不再是单方面被武汉“虹吸”去,而是可以跟武汉形成一种合作模式。秦尊文说,那些经济发展越是好的城市,就越是觉得武汉对它自身的积极作用大。比如说,“武汉城市圈”内的汉川市由于产业强大不仅吸纳了汉川本地人才就业,还打出“要上班到汉川”的招牌,吸引包括武汉在内的周边的人才去汉川就业,实现了人才“净流入”。秦尊文表示,“我个人感觉逐步转向以扩散为主了,正在像上海、广州一样,当然,他们上海广州扩散效应更大,武汉已经开始有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