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科学 > 正文

技术早还是科学早?“科学”不等于“技术”

网络整理 2020-10-31 17:29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科学”和“技术”两个词连在一起,习惯地称呼为“科技”。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由此掀起了人民群众对大力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热潮,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一大批科技企业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通俗地讲,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01

技术不等于科学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中言道“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清.侯方域《再与贾三兄书》中亦有“盖足下之性好新异,喜技术,作之不必果成,成之不必果用,然凡可以尝试为之者,莫不为之”的表述,可以看到中国古汉语中就有“技术”这个词,其含义是专业的技能。

《辞海》中对技术的释义是:用来收集、处理、转换、传送、查询、检索资讯的方法总称。可见,技术可以作为科学的应用手段,但却绝不是科学!反之,科学亦不等同于技术。

1919年,五四运动时,广大热血青年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这里的“赛先生”是英文“Science”的音译,指的是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科学”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语,英文Science。中国早期是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取“格物致知”之意。日本有感于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分科化,取“分科之学”之意,把它译成“科学”。但,即使是在西方,Sc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而“科学”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就产生了。

02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在理解“科学”方面,中国人有强烈的“应用”倾向,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文化务实,强调“学以致用”。儒家思想在倡导“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思想时,就将中国文化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暴露无遗,从不认为学术、学问、知识有其独立不依的价值。

以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为例,它就是一本应用问题集,搜集了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联的应用问题。在这里看不到什么“公理”“定理”这样熟悉的数学字眼,没有什么整数或者直线的定义,也没有什么证明和推理,看到的都是跟生活相关的各种实际计算题。

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对科学的理解方面,就是强调科学是人类为了物质生存的需要必定自发从事的一项活动,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国计民生,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这对于致力于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而言,失却了其纯粹性。

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科学观也导致了偏谬的科学史观。既然认为科学的目标和动机就是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那么所有的民族在所有的历史时期应该都有科学。但事实是,科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技术传统,但科学,纯粹的科学,唯独出现在古希腊。

要想真正理解“科学”,我们就需要进入西方、进入古希腊的语境。但科学为什么偏偏在古希腊诞生?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力学四大学科是怎么产生并且影响全世界的?这些答案就在《科学的故事》一书中。

《科学的故事》2020年6月果麦文化出品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的全新力作——《科学的故事》是一本以权威学术为背景,且通俗易懂的科学精神启蒙书。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通过故事解析希腊城邦文明孕育出科学的奥秘,帮助大家理解科学,认识科学。

爱因斯坦曾在1953年给斯韦策的信中言道:“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科学无疑是现代科学的真正源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