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深圳专职国企助力打破住房安居困局

网络整理 2020-12-01 15:38

  “购房不易,焦虑难减。”长此以往,城市能留住谁?城市活力如何维持?

  对此,深圳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2018年至2035年,筹建100万套租售价格为市场价3成至6成的公共住房;财政出资1000亿元,组建一家专职筹建公共住房的国有独资企业——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人才安居集团”)。

  成立四年多来,人才安居集团通过挖掘存量土地和存量用房探索破解“地少”问题,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等破解“钱紧”问题,已筹建超过12万套公共住房。

  推动住房改革 专职国企应运而生

  作为一线城市,深圳的房价让不少在深打拼的奋斗者“望楼兴叹”。

  而早在2010年,深圳就启动了人才安居试点工作。十年来,深圳的人才安居政策,经历了一个大跨度的发展,从早期以货币补贴租房为主,变为如今以筹建公共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三类住房的统称)为主和货币补贴为辅。

  2012年至2016年,深圳先后出台了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相关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促进人才优秀发展的若干措施、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了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人才住房的筹建进度,2016年6月,深圳市政府出资1000亿元成立国有独资企业——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专职负责深圳市人才住房投融资建设筹集和运营管理。

  人才安居集团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重要使命。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全市计划新增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指公共租赁房和安居型商品房)40万套,其中计划供应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35万套。

  2018年,深圳市加码住房保障安居工程,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共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并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的租售价格分别为市场价的10%至30%、50%和60%。人才安居集团的职责由原来只负责人才住房筹建拓宽为承担三类公共住房筹建任务。

  随后,深圳又明确了位于原特区内的限价人才住房项目毛坯房售价处于4万元至5万元/平方米区间,最高售价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平方米;位于原特区外的限价人才住房项目毛坯房,普遍处于2万元至3万元/平方米区间,最高售价原则上不超过4万元/平方米。

  人才安居集团副总经理王志楷表示,面对至2035年深圳建设100万套公共住房的目标,作为专职负责公共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国企,公司以未来新增筹建100万套公共住房任务的三分之一作为发展目标,挖掘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加速推进项目拓展与落地。

  截至2020年10月,成立仅四年多的人才安居集团持有在建项目50个,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累计筹建人才住房12.2万套,占全市同期筹建总量近40%;累计供应公共住房约4万套,服务各类企业约2000家、人才及家属约10万人。

  破解“找地难”:探索“六类十五种”筹建渠道

  实际上,自2010年启动人才安居试点工作至今,十年来,深圳已供应了不少公共住房,但由于城市土地空间小,人口净流入量大,深圳整体住房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与此同时,深圳保障性住房的轮候库里,轮候者也越来越多,排队等待时间越来越长。深圳出现了买商品房难,租购公共住房也难的局面。

  可供开发土地空间有限,是深圳解决住房困难面临的最大难题,能否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获取是筹建公共住房需要突破的难点。为了加快公共住房筹建,深圳直面土地供应保障不足的发展困境,提出探索六类十五种筹建渠道。

  目前,新增供地建设仍是深圳筹建公共住房的主力渠道。为配合住房制度改革,深圳面向市场推出“只租不售”居住用地和出售型人才住房用地两类居住用地。人才安居集团成为竞得这两类居住用地的先行者。2018年10月,人才安居集团竞得的位于龙华区的深圳市首个挂牌出让的“只租不售”居住用地安居瑞龙苑项目开工建设。2019年11月,人才安居集团竞得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市首宗出售型人才居住用地。

  受制于土地新增供应有限,仅靠招拍挂拿地,基本无望完成百万套公共住房供应目标。为此,深圳提出了六类十五种公共住房筹建渠道。作为公共住房专营机构,人才安居集团在挖掘存量渠道潜力上一马当先,探索通过棚户区改造、合作开发建设、临深片区开发、工改保、城市更新配建、规模化租赁等方式筹建公共住房。

  ——加快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棚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