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产创造增长的“第二曲线”
从2018年开始,城镇化进程明显放缓,房地产增量开发的增速下滑;同时,金融去杠杆导向使得地产商的融资渠道收紧、融资成本上升。可以预见,未来10年,房地产行业将步入存量化的换挡期。为了推动房地产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懂行人”华为携手中国房地产企业共话智慧地产升级,创造增长的“第二曲线”。
地产数字化,迈向未来十年
在过去十多年的房地产黄金时代中,最核心的推动力就是城镇化,但从2018年起,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明显放慢。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60%。城镇化率距离80%的国际领先水平越来越近,新房开发和销售的增速将会持续放缓。
另外,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2019年房地产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值和净利润均值分别同比增长24.2%和19.5%,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净利润率均值下滑0.5%。
这两份数据分别从长期和近期两个不同视角,为房地产行业的变革敲响了警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地产行业数字化峰会2020上指出,“智慧地产无论是在建造阶段还是在物业运行管理阶段,都是行业关注重点,应坚持需求导向、方便生活、方便管理、循序渐进、支撑未来等原则。智慧地产首要任务就是提升房地产行业的质量和功能,加速行业转型升级,为信息化在地产行业的应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住宅体验。”
华为中国政企大企业业务部总经理王辉则表示,“未来十年,地产行业都将持续横盘,机会变得越来越稀缺,市场对企业犯错的容忍度也会越来越低,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要避免机会主义,转向长期主义。”
不难发现两者的观点,都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房地产行业面向未来竞争的关键。
王辉也进一步指出,房地产企业需要在开发模式、销售策略、交易模式和收入结构上实现四个“转身”,从原来的传统企业向智慧企业演进,并立足于“大服务、大运营、大资管”这三大核心能力,在广度与深度上加强与数字化技术的紧密联接,来构建更为宽广的护城河。
确如所言,房地产行业作为典型“旧基建”行业,数字化水平长期处于业界较低水平,同时数字化缺乏标准化模板,鲜有转型成功的案例,房地产企业大都缺乏数字化的顶层设计,对数字化的价值认知不足。
要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就要找到数字化的合作伙伴,需要与华为等“懂行人”一道,迈向下一个十年。
从实践到“懂行”,
场景化赋能地产数字化升级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智慧地产也无法一蹴而就,这需要房地产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与华为等“懂行人”协同创新,共同发挥生态聚合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地产的标准化,华为与易居克而瑞共同发布了《华为地产行业数字化白皮书》。通过对TOP 50房企、TOP 30物企、30+家科技企业进行定向访谈和问卷调研,白皮书在内容上精准聚焦了七大地产科技应用场景,通过5G、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AR/VR等新ICT技术,以科技赋能空间,共同绘制了行业首个涵盖地产科技应用端全景的全产业链大图谱。
利用新兴技术与业务场景结合,华为与兴海物联合作的 “吾瞰”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针对社区生活、物业服务的痛点,细化至运作、安防、通行、设施、资产、能效和环境空间等多维度,提出了 “五看“理念(看人行、看车行、看视频、看设备、看对讲),并将其全面覆盖。
其精髓就是“3-3-3运行管理模式”,即原来一个项目100%的物业服务都在项目现场做,现将其变为三类 :
● 一类是重复机械的工作,用先进技术替代;
● 一类是业主看不见的,将后台操作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放到城市中心,做人力资源的整合,让管理层参与日常工作;
● 一类是不可替代的、有温度的现场服务工作,用技术辅助服务,从严防死守到微笑服务,让工作本身更有价值。
“3-3-3模式”把简单枯燥的工作用技术替代,使得物业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能集约资源,极大改变了原来的物业管控模式。
位于深圳的中海华庭小区,在经过上述数字化升级改造后,半年内物业服务满意度评价提升到历史高点,顺利实现项目溢价,同时运行人工成本和设备消耗还分别降低了15%和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