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定都在无险可守的开封?
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踏过无险可守的华北大平原,保卫北宋东京汴梁。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后宫家眷两千多人,在大批金兵的押解之下,被迫离开故地迎着刺骨的寒风北上。“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可以想象,当年南宋名将岳飞写下这首《满江红》时,可谓字字泣血,至今仍刺痛人心。北宋灭亡的原因是多元素的,其中东京汴梁无险可守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在北宋存在的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一直没有迁都呢?
一、一次又一次的兵灾使长安彻底丧失了成为帝都的机会
提起长安城,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强汉盛唐,唐朝诗人王维诗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见证了盛唐长安城的雄壮和大唐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但海市蜃楼终成梦,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的北部烽烟再起,镇守燕云地区的安禄山南下叛唐,并在一年以后攻入了唐帝国的首都长安,老皇帝李隆基带着满院妻妾狼狈逃往蜀地。最后收复长安的竟然不是唐军而是北方的回纥军队,升平日久的唐朝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收复自己的帝都,只能依靠北方的回纥军队助战,并许诺攻下长安“自取三日”。在几年以后,已经升级为太上皇的李隆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城。
在随后的100年间,长安城多次陷落,昔日威严的帝都成为各路势力抢夺的战场。公元88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攻入长安,实现了他“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诺言。不过与此同时,他的军队也将长安城洗劫一空,等到唐朝的“马球皇帝”李儇重新回到长安时,发现长安已经不复往日的风貌,不仅人口不及之前的十分之一,而且满城凋敝,到处都长满了无人打理的野草。20年之后,盘踞中原地区的军阀朱温开进长安,将唐昭宗挟持到了东都洛阳,同时将这座千年帝都完全毁灭。其将长安城中的所有居民全部迁走,然后一把火烧了这座见证了千年华夏尊严的城市,巍峨雄壮的大明宫也毁于这场漫天的大火。长安在经历一些列的灾难之后彻底丧失再次成为首都的可能。
北宋建立以后,长安降格为京兆路,成为北宋一座西北大城。进入宋朝中期以后,西北方的党项族崛起,在首领李元昊领导下建立了西夏王朝。西夏建立以后与宋朝开始了长期的战争,宋朝军队一败再败,李元昊甚至狂妄的宣称“自己要马踏渭水,到长安做皇帝”。此后的长安已经成为抗击西夏的前沿地区,迁都长安也就更不可能了。
二、运河水路的限制和皇弟的强烈反对,使迁都洛阳成为泡影
公元971年年初,宋太祖向百官征求意见准备迁都洛阳。宋太祖的人物从地形上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四周群山环绕,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同时又有黄河天险,足以抵御北方的威胁”。而首都开封地处黄淮平原之上,是个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但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以皇弟晋王赵光义为首的大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最终鉴于多方面因素被迫放弃。
在诸多的原因之中有两点最为重要:
首先就是皇弟赵光义的反对。赵光义当时被封为晋王,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城中的势力盘根错节,通过现在的史料完全发现赵光义自太祖登基以后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宋太祖之所以要迁都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瓦解赵光义的势力,为其子赵德芳将来即位铺路;而赵光义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宋太祖提出了迁都的提议之后,其立刻率领百官反对,还名其名曰守天下“在德不在险”。
其次水路运输不便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关中贫瘠,粮食生产不足以养活数量庞大的贵族、官员和驻军。因此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就一直在洛阳生活,因为南北大运河可以将江南的粮食通过水运直接运往洛阳,而长安成了名义上的首都。而在宋朝建立以后,水运形势有发生了变化。从五代后期开始,黄河再次改道,江南的各种物资通过汴河运送到开封以后,需要改道黄河逆流而上才能运到洛阳。在黄河上逆流行进的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此外黄河流经开封泥沙沉淀,经常会造成入口堵塞,所以各种物质很难运往洛阳。
通过各方面的考虑,迁都洛阳的计划最后胎死腹中。五年以后,宋太祖驾崩,晋王赵光义成功即位,迁都洛阳也就变得愈加不可能了。之后的宋朝皇帝都是太宗子孙,宋朝皇帝一向以仁孝闻名,像迁都这样的大事自然不敢忤逆太祖太宗这两位“开山祖师”了。
三、五代时期的建设使开封成为中原第一大城市,具备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