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并不长 是什么原因让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一蹶不振呢?
公元76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叛乱,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然而,从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到朝廷将叛乱镇压平定,一共不到八年。唐朝在叛乱平定以后,却始终没有重现辉煌,唐朝为何后来没能重现盛世?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诗人辈出、佳作迭传,然而一场安史之乱,彻底扰乱了大唐巨轮前行的步调,烽火历时八年才熄,整个华夏大地从高度繁华急转直下,花团锦簇的繁华世界转眼之间成为悠远的追忆。一个看上去鼎盛完美的王朝瞬间千疮百孔。
安史之乱:短暂盛世的终结者
中国历史上到唐朝发展到了鼎盛,这个毋庸置疑,究其原因,其一在于开放的风气;其二在于多元的文化。同时,还有以道德为基础的法制来维持,多种制度,共塑昌盛。可是非常遗憾,这个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从唐太宗开始,到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只有一百多年。转折点就在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场叛乱,它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整个中国历史从唐初张扬的、有活力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逐渐转向内向、阴柔、封闭的氛围。安史之乱没有使唐朝终结,却终结了多元开放的精神文化。
本是盗羊贼:安禄山的可乘之机
说到安史之乱,就不得不说始作俑者安禄山,安禄山作为一个远在东北的突厥混种,如何能步步高升,兵权在握?他的出场可以说是个闹剧。本来是东北边境的一个盗羊贼的安禄山,因为有次“顺手牵羊”要被处斩,临行前大喊大叫,嚷着“打契丹”,被前来监斩的张守珪所赏识,而留到了军队中,再后来建立军功而被提拔,进而拥有了发动拥兵自重的实力。
安禄山这样一个盗贼出身可以去当兵,从学术上讲反应出了当时“唐朝原来军队的府兵制瓦解”和“均田制的瓦解”,看起偶然,其实必然。即使没有安禄山,也定会有旁人。
社会堕落败坏:举国上下一心谋财
光有安禄山自身实力的增长,还构不成安史之乱的全部动因,另有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就是唐玄宗晚年时期自己亲手破坏了唐朝繁荣的基石——法制。当时,随着官员人数的增多、募兵制的实行,官奉支出和军费开支都增大,对唐朝的财政支出造成很大压力。唐玄宗就只能想着增税。
一个当权者有这样的思想,自然会有相应的行动,上行下效,怎能不引起社会的堕落败坏呢?李林甫正是抓住了唐玄宗这种变化,利用权谋,成功取得了信任,再推荐些庸才以独揽大权。杨国忠就是这样上位的。
人事制度的崩溃:杨国忠的提拔
杨国忠是个什么人呢?“乡村痞子”,擅长赌博,百战百胜。他跟唐玄宗赌起钱来是惊天动地、十分惊险,每次到最后关头都让唐玄宗赢。就因如此,唐玄宗就让他做了户部尚书。我们都知道,一个清明时代的人事制度一定是公开、透明、公正的。
唐朝本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官员选拔考核机制,也就是德、贤的考量。官员的升职也不能是直线提拔,必须要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才行。但是一个善于赌博之人轻而易举做了户部尚书,人事制度任意决定,不敢想象其他官吏的产生。
以史为鉴:无声的隐患最为致命
无论是安禄山的从军、李林甫的得势,还是杨国忠的提拔,我们可以看出,看起偶然的因素,却是因为唐朝的军事、经济、人事制度的变化这个“必然因素”所引起。看似无声无息,一旦发作,极为致命。
一片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象,腐败已经滋生,祸根已经埋下,只差一根导火索。很快,就到来了。杨国忠因为是地痞出身,镇不住朝中官员,看到安禄山势力最大,就想拿他开刀,一来二去,安禄山反叛,安史之乱爆发。悲哉?痛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