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一生忠于大唐但却落了个谋反罪名 长孙无忌深得唐太宗信任 又是唐高宗的亲舅舅 为何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
长孙无忌是唐朝初期政治家,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后来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一生忠于大唐,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与其他功臣相比,长孙无忌既是一个忠心谋国者,也是一个潜心谋身者,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以韬晦见长的人,既尽忠于君又有功于国,最后竟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赐死。
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李世民青年时南征北战,屡次陷于危难也是长孙无忌所救。长孙无忌充分发挥了太宗对他的信任和作为内戚的身份之便,对太宗提了一些别人所不能提的建议。加上他本身的聪明才智,这些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成为贞观朝的第一功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由于谋反被诛杀。太宗为此痛苦不堪,甚至几度“自投于床”、“又抽佩刀欲自刺”。在另定太子的“家事”中,作为亲戚和第一重臣的长孙无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九岁,且富有才华,在朝臣中声望颇著,唐太宗曾私底下答应李泰要立他为太子。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才能看,均处于劣势,但长孙无忌为什么弃李泰而主张立李治呢?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
长孙无忌熟读经史,经历隋亡的乱世,深知治世刚刚开创,君主太聪明也不是件好事。隋炀帝本身就自幼聪明善辩,但他多智多欲、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不仅群臣难以辅佐,也容易成为国家民生的蠹害。
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恐不能执掌社稷,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像自己一样英俊果断的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李恪文韬武略高人一等,朝中和民间立李恪为太子的呼声都极高。
根据史实李恪并没有和李承乾或者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对皇位并没有强烈的欲望。太宗比较欣赏这个天生贵族的儿子,长孙无忌则一再反对。太宗问:“你这么反对,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恪儿聪敏多才,英勇果敢,很是像我。再说他将来是否会倚仗你们长孙家,也很难说啊!”
长孙无忌回答说:“李治仁厚善良,是个守成之君的好人选。选储君这件事至关重要,怎能朝令夕改?举棋不定很容易输棋。”在长孙无忌看来,守成之君并非一定要有才华,却一定要像汉朝文、景二帝一样仁顺。唐太宗只好作罢。
后来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案事发。他们希图减轻罪责,长孙无忌将错就错除掉了李恪。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自是难以保全清白之名,但为了消除后患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而不惜背上这黑锅。
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身居“天官”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要职,唐太宗自然而然地把大权交给了他。他在“人事部长”和“国务总理”的位置上只呆了一年,就大刀阔斧办完了三件事:精简机构,确定朝廷定员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远亲从“郡王”队伍中降级;调整外交,改善与突厥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