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胡宗宪是明朝抗倭第一人 功劳不下于戚继光 同为抗倭名将 为何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
胡宗宪是明朝抗倭名将,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他整肃军纪,严明赏罚,招揽文臣武将如徐渭、俞大猷、戚继光等,支持他们招兵练兵。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戚继光的威名。同为抗倭名将,为何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
他是抗倭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但是翻阅历史,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似乎并不怎么让人印象深刻,可是胡宗宪的历史功绩,足以与土木堡力挽狂澜的于谦相提并论。他的杰出的个人品质按理来说并不应弱于别人。
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初显韬略。
胡宗宪出生在安徽绩溪,家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就曾官至户部尚书。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胡宗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热爱于自在天地,不愿为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空有一身才干,就劝他进京赶考,谋取功名。
嘉靖十九年,胡宗宪考中进士,由此开始了仕途。他后先后任山东益都知县、浙江余姚知县,胡宗宪在益都两年,“百姓安宁,纪纲重整,礼乐新筹,流民来归,”百姓无不爱戴。余姚百姓“不忍公出,立去思碑亭,建生祠于胜归山。买田种梅,肖公像祀焉”,立下生祠,歌颂他的功绩。
在这之后,他赴北彊抗击鞑靼、任山西宣大监察御史、赴南国平定苗民叛乱、湖广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这时就已初步展现。
运筹帷幄,功绩直至抗倭第一人。
明朝关市舶司禁海,东南沿海地区倭寇为患,直至嘉靖时期最为猖獗,波及地区民不聊生。胡宗宪此前所展现的能力已被朝廷看重,便任他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去治理倭患。新官上任,治兵有方,当时明朝的抗倭军队不仅纪律涣散,也以老弱病残居多。在胡宗宪的大力整顿下,军队风纪得以重新树立,军容严整,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胡宗宪作为主帅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在他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的战胜曾经百战不殆的倭寇,外加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胡宗宪出任总督之后,广揽人才、任人唯贤。
武将上他任用了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训练出的戚家军成了日后的抗倭主力,这其中就有胡宗宪的一部分功劳。文人上,他招揽了众多有识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如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徐渭,不仅擅长书画还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可以说间接指挥了大部分战役。在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下,胡宗宪终于完成了抗倭大业。
“宝剑埋冤狱,忠魂荡白云。”
飞鸟尽,良弓藏,倭寇已灭,朝廷便不需要这样一位身负盛名的将领。严嵩倒台后,徐阶等人清理严党余孽,纵使军功显赫胡宗宪仍然摆脱不了严党的身份,谣言诬陷铺天而来,两次入狱,最终冤死狱中。胡宗宪为人聪明圆滑,也正是因为这点他得以攀附权贵,完成抗倭大业。
但他为人又很贪婪,四处结交权贵,最后落得个狱中自杀的悲惨下场。《谥文》说他“:竭十年狥国之志,遗七省生灵之安”,“人臣尽力宣忠,大功岁久弥彰。”他虽然趋炎附势、八面玲珑,但是他也胸怀博大、尽忠报国。对比功过,不失为一位能臣与国家栋梁。
同为抗倭名将,为何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
先来看看两人抗倭的成绩。
胡宗宪和戚继光都是安徽人。和戚继光出身于军人世家不同,胡宗宪则是进士,到浙江任巡抚,开始抗倭。他虽然是文人,但性格豪爽,深得将士拥戴。他抗倭的时候,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常常几百个倭寇就把数万明军击溃,当地百姓都被吓破了胆。胡宗宪使用计谋,招降倭寇,让他们自相残杀,大大打击了倭寇。后来,因为遭人弹劾,被逮入狱。胡宗宪在狱中服毒自杀,时年5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