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是唐朝皇帝直接掌握的一支庞大禁军 本是边军却成了禁军 神策军是谁创建的?神策军到底是怎么兴起与衰落的?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唐代神策军从天宝十三载,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到天复三年被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49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间,神策军走过的历程有其独特性,即在中国历史上它是一支罕见的由宦官掌握的军队。整体上看,神策军与宦官集团同兴同衰,故而神策军在它的兴起和消亡过程中都与宦官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策军的兴起
“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以前年收黄河九曲,请分其地置洮阳郡,内置军焉,以成如璆为太守,充神策军使。”神策军之名即起于此。但这只是唐朝为防遏吐蕃而设置的戍边军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唐朝禁军——神策军。
安史之乱期间,神策军一部千余人由卫伯玉率领,赴中原参加平叛。乾元二年九节度兵败相州后,退驻陕州,作为防备安史的二线军队,不久,卫伯玉和继任神策军节度使先后调离,神策军权为宦官鱼朝恩所掌握。
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禁军不集,征召离散”,代宗仓皇奔陕,“朝思率神策军以迎,兼护车驾,幸共营焉。京师克平,朝恩以所统军归于禁中。”正式成为禁军。不过,这时的神策军已不是最初卫伯玉所统领的千把人马,而是大大扩编后的万人大军。
《新唐书·兵志》说:“广德元年,代宗幸陕,朝恩举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指明当时驻防陕州的军队已全部为鱼朝恩兼并,编入神策军了。
神策军成为禁军后,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扩编,一次是在代宗大历初年,一次是在德宗贞元年间。安史之乱和此后唐朝与地方割据的尖锐矛盾,迫使统治者建立一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有战斗力的军事武装。
因而,神策军入归禁中后,由鱼朝恩专掌,再次进行扩编。这次扩编仍以大量吸收和收编其它方镇军队为主。如:“李光弼……封为上谷郡王,为神策京西将。”;“李晟,号‘万人敌’......令朝京师,代宗留居宿卫,为右神策都将。”
神策军这次收编的都是久经沙场,惯于作战的方镇军。经过这次扩编,神策军的势力大增,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它不仅几次出征河朔叛镇,更重要的是在建中四年“泾原之变”的危难岁月里,孤军奋战,剪灭朱泚,收复京城,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再次为唐朝立下了汗马之劳。
神策军将领李晟等,两面受敌,粮草不继,而能相互激励,密切配合,表现了很高的组织才能。这协就加强了唐王朝对神策军的信赖,于是在贞元年间对神策军进行第二次扩编。
在建中四年的动乱中,有两股力量为唐王朝立下了殊劳。一是神策军,一是宦官集团。在径原乱兵占据京城,德宗出奔奉天,在此期间,文臣武将逃亡、投敌者甚多,而宦官却无一人叛变,忠心耿耿,随驾扈从。
德宗由此深信,只有神策军最为亲信,宦官最为可靠。于是,决定把神策军交由宦官执掌。“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确立了宦官统率神策军的制度。同时对神策军再次进行扩编。
这次扩编与以前稍有不同,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继续收编其它方镇军队。如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自华引军戍良原,元光卒,军入神策”;第二,以“神策行营”的名义,将京畿和关内诸军强行兼并,隶于神策麾下。如贞元十四年,以邢君牙为“右神策节度使。”
第三,召募新兵。见于记载的有两次,一是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汝阳,进围襄城,德宗令神策军使白志贞“为京城召募使……得三千人,号‘子弟军’”;一是贞元初,李泌把天宝末年以来因陇右失陷而留居京师的西域朝贡酋长及其子孙四千余人,“尽以隶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