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 为何后世却不贬低 反而受到同情?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末代皇帝,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自缢于煤山,崇祯皇帝之死,标志着大明王朝的覆灭。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帝为何后世却不贬低?
似乎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都被人所歧视。原因并不在于他们只是成为了所谓的王朝灭亡的替罪羊,而是大部分的末代君主都昏庸无道,丧失民心。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政敌,支持者感到失望,政敌而借机夺得政权统治。
基本上没有人会同情一个末代皇帝,因为农民起义的干柴烈火就是在这位当政的基础之上点燃的。从而造成了社会的动乱和政权的更迭,但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十足的赚了一把同情。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17年。也是大明帝国最苦难的17年,在后世的评价当中,对崇祯皇帝的态度是怀念和同情的,很少抱有自责,虽然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但不论是后世官方还是民间对于明朝的灭亡和溃烂原因的总结,其实都对崇祯本人网开一面,大部分人都认为明朝的灭亡非一人之过,整个政权无可救药。
其实明朝的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应当算得上是一个王朝的中后期。开始的阶段,其实明朝的衰落在此时就已经开始。嘉靖一朝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党争和内耗,政权内部各个派系争权夺利,揣摩皇帝心思的官员越来越多,正直的官员屡屡遭受迫害的同时正直的官员也对政权的不满,采取一种极端的刚强的反击措施,造成了内部倾轧特别激烈。
这直接导致了明朝对外问题出现了很大漏洞,甚至蒙古俺答汗直接冲到了帝国首都扬长而去,而未受到任何反抗。在当时能够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才就已经逐步退出了朝堂,即便并非奸臣即便是心存正直的人大多也卷入了朝堂之争和内阁一系列内部斗争当中。恶性循环,初步形成。政治斗争无分好坏。
之后便是万历皇帝,明朝的崩溃负有一定责任。前期确实有张居正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万历皇帝掌握真正大权之后发现文官们的权力急剧膨胀,对自己所管理的事物相互掣肘,甚至自己的私生活也遭到干预,同时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再次爆发。尤其是自己的家务事和太子的用力问题。这也使得年轻的万历皇帝早早的就与文官集团决裂,拒绝上朝。整个帝国的政府对帝国的控制力就因为这种不上朝而明显减弱。
但是换句话说,即便万历皇帝上朝又能如何呢?无非也就是朝堂之上的几个文官势力,相互唾骂,相互拆台而已,不要极其幼稚的认为,万历皇帝上朝就可以解决这些事,在明朝政府内部这种问题已经存在几十年。真以为明朝的皇帝说一不二想杀谁便杀谁吗?
而且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来就大肆分封诸王,其后也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各地皇家园林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很多山野流民。这些人原本可以是生产力,但是却失去了土地进入山野渔猎。不仅破坏了地区的稳定,也降低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使得国家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候抵抗力很弱。
第二点就是北方军事压力一直存在,在前期是蒙古在后期是后金,而且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虽然成立,但是帝国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抑制不如内地省份。再加上失败和错误的民族政策,使得东北地区很容易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
到了天启皇帝时期,又出现了大奸臣魏忠贤。很多人认为魏忠贤也要为明朝的衰落和毁灭有极大的责任,包括皇帝,但问题在于,即便没有二人,文官集团内部就没有相互打压了吗?魏忠贤为何能在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全切朝野的人物。
真的是因为他手下有那个数千个流氓吗?这根本不是问题,而是在于文官集团相互碾压斗争,失败者无法逃过胜利者的报复和乘胜追击。而失败者又不甘心,就此丧失自己的一切特权。所以各地的党派就其其归入到魏忠贤帐下,共同对付,曾经党争的胜利者东林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