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 > 正文

董卓挟天子令诸侯 手握重兵 废立皇帝 朝堂之上弄权五年 为何没有选择篡位?

网络整理 2020-11-21 10:30

董卓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军阀,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董卓手握重兵,连皇帝都敢废立,为什么不敢篡位?

董卓挟天子令诸侯 手握重兵 废立皇帝 朝堂之上弄权五年 为何没有选择篡位?

大仁者,都是应运而生;大恶者,都是应劫而生。运生则世治,劫生则世危。董卓所处的年代正是世危之时,此时政治混沌、人心思变,东汉社会铺满了承平日久后变革的干柴。三国从诸侯讨伐董卓开启,到晋灭东吴,共90年的时间。正是他点燃了干柴,揭开了社会变革的盖子,史家评论说“董卓之祸”,也正是源于此。纵观他的一生,实在是矛盾的一生。

青年时代的董卓,侠义无比,武力过人,散尽家财与西凉的豪杰结交,家里的耕牛也毫不在乎,宰牛以待客。后来,投奔中郎将张奂,讨伐并州的贼寇,立功后,张奂奖励了他九千匹细绢,他拿出来全部给部下分掉,与士兵同甘苦。

在军事指挥上,他依据行军所在的地理条件,突破羌军数万人的包围圈,保全了部队的完整。这说明董卓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是比较过硬的。

经过多年的拼搏,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他在给皇帝的信中说,乐为国奋一旦之命,效力边陲。这期间,事业上升期的董卓还是一位皇朝将领,他的所有都是皇家所赐,他的奋斗都是用来为皇帝效死命的。

封建社会中,大家对于皇帝的命令是言听计从的,即使是朝纲毁乱,因为承平日久,也绝不可能有哪个吃了豹子胆的大臣敢忤逆。

也即便是在春秋时代,周天子较为弱小,但是诸侯还是要尊周,这是秩序也是纲常。到了后汉,尊君的思想也是士大夫、民众的主流思想。何进死后,董卓有机会进京城,刚到京城的时候,初到政治舞台中央的他,也未尝不想为京城的百姓、全天下的百姓干好事。

但是,政治角力、民众压力、地方势力不断地将他拉扯得东倒西歪,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来自各方的力量。并且不顾一切地效仿伊尹放逐太甲之事,废少帝为弘农王,而立陈留王为献帝。

董卓将自己比作为伊尹况且不论,历史上能做成废立篡弑这些事的,必须将自己的异己先剪除干净后,权势已成、水到渠成。董卓却全然不顾,自己哪来的自信呢?恐怕是手中有兵。

但是再看他的士兵。当时的洛阳富甲一方的确不少,家家金帛入库。董卓纵容他们祸乱京城,士兵们闯入民宅,抢掠财物,奸淫妇女,京城里的秩序一塌糊涂。

这时的董卓是最接近篡位的时间段了,可是我们看他废立的出发点是皇帝的无用、废昏君立明帝,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自己喜欢的人是军官,而对于一班大臣的话听之者甚少,若真有一两句能听进去,政治上也未尝不能走上正途。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一个导演,明明有的人走进了舞台中央,而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在上演,历史老人并没有选择他,因为他实在是不懂政治的人。

董卓挟天子令诸侯 手握重兵 废立皇帝 朝堂之上弄权五年 为何没有选择篡位?

当然要说到诸侯起兵伐董卓,这是三国时代的开篇,正是有了这一篇节,东方的各路军阀才有了坐实拥兵自重的正当理由。

董卓从政治上是极为失败的,虽然兵力雄厚、战力也不低,但是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出师无名。虽然有函谷关、潼关可守,但是终究敌不过。他就祸乱洛阳,逼着民众迁徙,一路上,践踏而死、饥饿而死不计其数,他还把皇宫、民居一应烧毁,弄得方圆百里之内并无人迹。

更为奇葩的是他竟然指使吕布将汉皇及大臣的墓穴挖开,抢掠其中的珍宝。到这里,我们觉得青年豪俊从一路走来,已然堕落为不成气候了。

后来,曹操一路打到荥阳,被徐荣打败。而孙坚出场,打败吕布、胡轸,并且把华雄斩杀,这是和《三国演义》的不同的地方。在此时,董卓在军事上的才能显现了出来,他据守潼关,等待东方军阀各相猜忌,退回本地,董卓也就退回长安。

从洛阳到长安,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终结的是东汉的弱从这期间势微到了极致,开启的是三国时代的波澜壮阔、英雄辈出。这时的董卓无心篡位,也无力篡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