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是盛唐衰落的开始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手足无措 仓皇逃往蜀地 为何太子李亨能够稳住局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在“马嵬驿兵变”结束之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唐玄宗选择继续前往蜀地,而太子李亨则选择北上灵武重建正朔。马嵬驿兵变后,连李隆基都未能稳住的局面是如何被太子李亨稳住的?
公元775年,经过了开元之治之后的大唐达到了空前的繁华。巍峨长安,万邦来朝,大唐长乐,千宫之宫。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暗藏杀机。十一月初九,时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谋反。史称安史之乱。
由于安禄山手下骁勇善战,加之中原地区太平以久,士兵老迈又缺乏训练。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全境。而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斩杀了高仙芝、封长清两位大将,又逼死了老将哥舒翰。使得洛阳、潼关接连失守,叛军利刃直指长安。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长安却又无险可守,这一切使得原本安定繁荣长安城人心惶惶,满城都是散布着烧杀抢掠的安禄山将要攻进长安的传言,到处都能看见背着行囊、拖家带口的平民百姓,城门口更是挤满了想要逃亡的人。底层的混乱也逐渐蔓延至高层,不少官员都急于送走自己的家眷,昔日繁华似锦的长安,今日却让无数人避之不及。
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曾经英明神武的玄宗却下达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抛弃自己的宗庙社稷、抛弃长安城的百万民众选择出逃。长期的安定繁荣早已磨灭了他心中的斗志,日复一日的笙歌犬马掏空了他的身体。此时的玄宗早已不是那个胆识过人、才华横溢的那个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了,此时的唐玄宗只是一个恼羞成怒却又无可奈何的暮年帝王。
776年七月十二,玄宗在早朝上宣称要御驾亲征,亲自讨伐安禄山,还大唐一太平。却在暗中组织家眷亲信、犒赏禁军、挑选骏马。第二天,天还没发亮,玄宗连忙带着杨贵妃等家眷及少数亲信仓皇出逃,逃往川蜀避难。因为路途遥远难行且无人接应,入蜀的道路异常艰辛。
一连走了三日,玄宗一行到达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饥疲交加,拒绝前进,心中更是充满了怨恨愤怒——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那个杨国忠,是他引起了这场战争,是他的谗言错杀大将使得洛阳、潼关失守,是他蛊惑皇帝逃离长安,是他让我们抛弃了一家妻儿老小背井离乡去那个什么该死的蜀川。
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军队开始躁动,刚开始还只是小范围的还只是真是针对杨国忠,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蔓延至整个军队,蔓延至皇帝身上。就在事情将要变得无法控制的时候,禁军统领陈玄礼当机立断矛头直指杨国忠:“今日下崩离,安贼作乱,我等护陛下出逃长安,全是由他杨国忠一人而起,不杀此贼之何以平四海怨愤?何以谢天下苍生?”
此言一出,就像一只火把扔进柴草堆,六军将士无不振臂呼:“早就想这么做了,哪怕此处身死也在所不惜!”陈玄礼一方面疏导禁军,另一面派人通知太子李亨。李亨得知此事之后,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太子犹豫不决时,禁军找到了杨国忠。此时的杨国忠正与一队吐蕃使者交谈。还没等杨国忠想清楚为何突然出现一队禁军。
突然,禁军中有人喊了一句:“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喊完搭箭便射,一箭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吓得杨国忠仓惶逃窜,在逃至马嵬驿西门时,被愤恨交织士兵追上乱刀砍死,并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后又诛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和杨贵妃的两姐妹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以及杨国忠亲信御史大夫魏方进。愤恨交织的将士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驿站团团围住。
玄宗正在驿站休息,忽然外有喧哗之声,便问左右所谓何事?左右侍从答到“杨国忠谋反,已被诛杀”。玄宗大惊,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并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陈玄礼上前答到:“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宜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爱,将杨贵妃处死。”玄宗听后心神一颤,说:“此事由我自行处置。”说后便进入驿站,扶杖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