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刘邦平定天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却结局悲惨 被誉为兵仙神帅的韩信为何难及刘邦的帝王之术?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是中国古代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兵家四圣”之一,有“兵仙”的称号。韩信一生战功赫赫,对兵家思想的传承也有重要贡献,却敌不过朝堂上的鬼蜮伎俩,结局令人叹息。兵仙神帅韩信为何难及刘邦帝王之术?
韩信,字重言,汉族,淮阴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钣,屡屡遭到周围人的岐视和冷遇,受到过市井屠夫的欺凌;也遇到过漂母的同情与救济,经历的道路坎坷曲折。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在此时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战败身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韩信离楚归汉,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眼看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是欣赏他,于是进言刘邦。
刘邦只封了韩信做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有了这个官职,韩信接触到了萧何。经过几次交谈后,萧何也向刘邦举荐过韩信,但刘邦当时并没有发现韩信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说萧何确实是具有慧眼识人能力的人,他能在韩信还只是一个普通小官的时候,就能看到韩信的大将之才。
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去了左右手。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刘邦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刘邦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商量了。请大王自己定夺。”
刘邦道:“我当然是要争夺天下了。”萧何道:“大王争夺天下,如果肯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如果不用,他一定还会再次逃跑的。”刘邦道:“我封他做上将。”萧何道:“他不会留下来的。”刘邦想了想,又道:“那么,我拜他为大将军,统帅三军,如何?”萧何道:“那太好了。”
于是刘邦在萧何的建议下,择良日,戒斋沐浴,筑了将台,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问韩信:“萧丞相几次对我说将军才能非凡,不知有何奇计可以教我?”韩信回答道:“如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不就是项王么?”刘邦回答:“是。”韩信道:“大王自己认为勇悍精强能不能比上项王?”刘邦摇了摇头,半天道:“不如。”
于是韩信慷慨陈词,说道:“我也以为大王不如项王,可这也正是大王的优势啊!我曾经在项王的部队里呆过,知道项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勇猛无比,一声大吼,千人战栗,然而不能够任用手下的贤能之士,这叫匹夫之勇;
项王见人就恭敬慈爱,见了有生病的人,他总是哭着将自己的饮食分给大家,但如果有人立了功,当封侯爵之位,他就不肯给了,这叫妇人之仁;项王需称霸天下,但是不以关中为都,而选择彭城,这就有违义帝之约,诸侯多有不服之心,项王残暴、天下多怨、百姓多不亲附,只不过仗着武力,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
虽然号称强大,其实不堪一击。大王你只要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勇士,有谁不能被征服?用天下城邑封给功臣,又有谁不会诚心拥护你?以义兵而讨伐诸侯,又有谁不来归服?况且,大王按照当初约定,应该称王关中,如今被逼入汉中,秦民又有谁不恨此事?民心可用,大王只要出兵,定可一战而灭项王,拥有天下。”
于是刘邦大喜,只恨自己得韩信太晚,一切军事,皆交给韩信调变指挥。这一番问答,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汉中对”,又叫“韩信登坛对”。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