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亲手终结了大唐王朝的统治 把中国带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 朱温打仗是把好手 理政也不赖 为何会被后世说的一无是处呢
梁太祖朱温是后梁开国皇帝,他终结了大唐王朝长达289年的统治,揭开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军阀混战的序幕。他的成功不单单是靠运气,而是他的身上确实具有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所具备的素质。然而,朱温为何会被后世说的一无是处呢?
提起五代十国,大家脑中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拉开这一乱世大幕的后梁太祖朱温了。对于这位“大唐终结者”,千百年来人们给予他的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负面评价。
例如,欧阳修就痛批他:“自其起盗贼,至于亡唐,其遗毒流于天下。天下豪杰,四面并起,孰不欲戡刃于胸?”王夫之也说:“朱温师之以歼清流、移唐祚;流波曼衍,小人以之乱国是而祸延宗社。”把他和侯景、安禄山等乱臣贼子相提并论。
不过,在那个纷繁乱世中,朱温居四战之地却渐成天下第一强藩,处凋敝之河南却使百姓“粗为小康”。而且由其建立的后梁,更是五代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这样一位上马征战定天下、下马理政治万民的文武双全式的人物,为何会被后世说的一无是处呢?
尽管朱温在后世得到的评价非常糟糕,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此人在军事领域的建树确实相当了得,绝对无愧于一代名将的称号。
处于河南四战之地,东西南北皆是强敌,为此朱温很明智地采取了联合一批、吃掉一个、平定一方、再图其他的方针,有步骤地消灭秦宗权集团、时溥集团、朱瑾朱瑄集团,控制重镇魏博,而后转向西与李茂贞争夺唐帝,基本上做到了平定一处、稳定一处,把周边的威胁陆续清除,建立了稳固的大后方。
从战略规划上看,这种部署不仅对朱温的宣武集团(汴军)的发展壮大最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巧妙抑制了其余藩镇的联合与扩张。曾被评价道:“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就战术执行上而言,朱温从不四面出击,也不长途跋涉、劳师远征,只是在行将灭唐之际,才挥军进入关中。这样,他就能以河南为根据地,打下一处便控制一处,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即便失败,也能够迅速撤军而回,不至于受到太大的损失。
纵观他由弱到强的发家史,每逢战事,朱温都能针对敌军的特点施以妙计。比如在降服魏博镇的过程中,深知魏博兵甲精良的他没有硬碰硬,而是先打掉魏博的门户黎阳,而后在政治上向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施压。罗弘信不得已,遣使厚币请和。朱温见好就收,“止其焚掠而归其俘”,使得罗弘信对其感恩戴德,发誓效命于他。
所以说,朱温在乱世中,完全是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步步拼出了他的帝国。从一个无业小混混,到开国皇帝,这样的华丽转身十分了不起。
朱温身处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河南之地,深知如果不能恢复生产、稳定民生,那么他雄霸天下的宏图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加之其出身社会底层,饱尝人间冷暖,深刻地懂得百姓最需要什么,因此他自掌控宣武镇后,便再三下令劝课农桑、奖励耕织、轻徭薄赋。
特别是他重用张全义治理河南,使百姓衣食无忧,这是他能接连战胜强敌的经济基础。更值得称赞的是,虽然是丘八出身且生逢乱世,但和那些坚信枪杆子就是王道的藩镇相比,朱温并不是一个信奉军人至上理念的人。
他曾经不止一次严令麾下将帅:不论你军衔多高、有多少人马,在政务方面,一律听从驻扎地地方官的管理,违者严惩不贷。正是因为这道命令,汴军及后来的梁军官兵对地方的滋扰大大减少,这不仅确保了地方的稳定,更为百姓从事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人们一提到朱温,总是说他沉溺酒色、大兴土木、荒淫无道、穷兵黩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后梁的赋税在五代之中是最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