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之战助推孙权登上帝位 曹魏二十年不敢兴兵犯境 石亭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有哪些?石亭之战影响有多大?
公元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
石亭之战的历史背景
夷陵之战后,东吴改变了首鼠两端的策略,致力于和蜀汉达成和解,使双方重新回到联合抗曹的轨道中来。同时“乃与魏绝”,拒绝继续向曹魏俯首称臣,将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曹魏一脚踢开,断绝了外交上的往来。外交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军事政策的调整,东吴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和曹魏争夺江淮地区上。
石亭之战前的几年间,魏吴之间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222年9月,魏文帝曹丕兵分三路伐吴,双方在洞口、徐陵、濡须等地多次交手;223年5月,吴国降将晋宗被魏国任命为蕲春太守,数次侵犯吴境;226年7月,孙权乘曹丕驾崩之机围攻江夏;227年,魏将曹休进攻皖城,斩杀守将审德,吴将韩综、翟丹率众投降。这几次军事冲突大多是曹魏主动挑起,东吴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为了改变不利的态势,孙权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歼灭曹魏在江淮地区的主力,以夺取江淮战场的主动权。
到了228年春天,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率领下从汉中出兵,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起初进展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迫使魏明帝亲临长安坐镇以安众心。蜀汉发动的军事进攻,牵制了曹魏大部分的力量,这对东吴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此时选择进攻,既能利用西线曹军无暇东顾的情况狠狠捞上一笔,又能拖住东线的曹军,以达到履行盟约、策应蜀汉军队行动的目的。
孙权谋划军事进攻还有另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东吴政权此时已经完成了江东化的进程,内部各种势力基本完成整合,登基称帝就成为孙权霸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但是孙权既没有曹魏代汉“禅让”的合法程序,也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合理身份,想要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孙权迫切需要一场重大的对外军事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为称帝制造强大的舆论声势。因此,无论从军事上、外交上还是政治上,东吴都迫切需要在东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石亭之战前的智斗
孙权的计划是,将魏军主力吸引至地形复杂的皖城地区,再集结重兵予以歼灭,但魏军远在扬州、合肥一线,想让他们乖乖地按照自己的部署钻进口袋并不容易,而且魏军统帅曹休是个不好对付的角色。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军中“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命其统帅亲军虎豹骑,重点加以培养。此后曹休屡立战功,逐步升迁至大司马、都督扬州,并受魏文帝曹丕遗命成为辅政大臣。
曹休精通兵略,心思缜密,曹操称赞他“此吾家千里驹也”,下辨之战,曹休大败蜀汉名将张飞和马超的组合,洞口之战,又一举击溃东吴大将吕范,成为曹魏最擅于用兵的将领之一。
为了引诱曹休上钩,孙权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费尽心思玩弄了一个阴谋,采取的还是老办法——诈降。赤壁之战时老将黄盖用此计成功地骗过曹操,目的是创造实施火攻的机会,此番孙权又要故伎重施,目的却是要诱骗曹军南下。
孙权让鄱阳太守周鲂秘密求助已为北方所知名的山越宗帅,想让他们实施诈降,引诱曹休前来接应,但周鲂认为山越宗帅的地位低贱,对曹休没有足够的诱惑力,而且忠诚度无法保证,一量泄密将前功尽弃。因此,周鲂主张用鄱阳郡当作钓饵,亲自实施诈降引诱曹休上钩,这一建议被孙权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