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 > 正文

唐宣宗李忱开创的大中之治 是晚唐最后一抹亮色 被人称为小太宗 为何说唐宣宗被严重高估了?

网络整理 2020-11-22 16:38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其大中年间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入称颂,时称为“小太宗”。为何又说唐宣宗被严重高估了?

唐宣宗李忱开创的大中之治 是晚唐最后一抹亮色 被人称为小太宗 为何说唐宣宗被严重高估了?

明清两代,官方会有选择性地对前代皇帝进行祭祀。其中,对于唐代皇帝,明朝祭祀4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宪宗和唐宣宗;清朝仅祭祀3位,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和唐宣宗。

在这两个榜单中,唐宣宗李忱算是一匹“黑马”了。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贞观之治开创者和“天可汗”,他们受到后世皇家的追崇,这都不难理解。

但唐宣宗李忱,身为唐朝的倒数第5个皇帝,他死之时,离大唐覆灭不到半个世纪,为什么会受到明清两代的共同认可呢?因为,唐宣宗是官方正史树立起来的一个王朝晚期的贤君榜样。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明清帝王必读史书,对唐宣宗堪称推崇备至。

司马光在书中说: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唐宣宗由此被认为是复刻版的唐太宗。然而,真实的唐宣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820年,唐宪宗暴毙时,李忱才10岁。皇位先是由其同父异母的三哥、唐穆宗李恒继承。4年后,李恒驾崩,接下来的20多年,李恒的三个儿子相继称帝,分别为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李忱成为“三朝皇叔”。

虽然是叔父辈,但李忱与三个皇帝侄子的年龄相仿。三个侄子对这个同龄的皇叔,态度都不好。据史书记载,李忱自幼沉默寡言,性格木讷,整天傻乎乎的。每次参加皇族家宴,侄子们就以取笑他为乐,调侃叫他“光叔”。

唐武宗李炎对李忱尤其不尊重,继位后,更是处处提防这个皇叔,欲置他于死地。原因可能是,李忱曾对其生母说过,他梦到乘龙升天。不管真假,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一个梦境。

野史中记载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说唐武宗曾密令人将李忱囚禁起来,并抛入粪池中。幸得宦官怜悯,才用粪土车偷偷将李忱运出宫外,秘密保护起来。还有野史说,李忱经过几次这样的死里逃生,遂出家为僧,云游到江南避祸。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李忱在几个侄子当皇帝期间的危险处境,应该是真实的。

846年,会昌六年,唐武宗病重,口不能言,左军中尉马元贽等宦官密谋,拥立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唐朝中晚期,宦官的权势极大,大到可以废立皇帝。传统史书认为,李忱之所以被马元贽等宦官选中,是因为宦官们觉得这个傻乎乎的皇叔,为人愚钝,智商不高,拥立为帝后易于控制。

谁知道,李忱继位后,“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原来,李忱是个演技派,他的傻和憨都是装出来的,是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的自我保护罢了。这可不是一个傀儡皇帝。

唐宣宗即位当天,看到武宗朝权相、李党魁首李德裕,遂对左右说:“刚才在我旁边的人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次看我,都使我不寒而栗。”李德裕曾在文宗朝和武宗朝两次为相,共7年有余。

尤其是在武宗会昌年间,李德裕“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裁抑宦官,讨平藩镇,击破回鹘,使会昌政局为之一振,“王室几中兴”。史家因此赞誉李德裕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是可与姚崇、宋璟并肩而立的贤相。这样的能臣,在新皇帝唐宣宗的眼里,却是使他不寒而栗的人物。

即位不到一个月,唐武宗还未下葬,唐宣宗就将李德裕外放为荆南节度使,李德裕所提拔的一些官员,也纷纷落马。唐武宗下葬后,李德裕又被贬为东都留守。宋人孙甫《唐史论断》说:“宣宗久不得位,又不为武宗所礼,旧怒已深,德裕是用事大臣,自不容矣。”

以拿李德裕开刀为开端,唐宣宗对武宗朝的一切政策,不管好坏,都进行反对。反武宗之政,行动之快,基本没留下缓冲时间。武宗朝实行裁汰冗官政策,削减了一些州县官员。这本身是一个好政策,但唐宣宗不能容忍,他继位一年后,武宗朝裁减冗官的州县又增加了380多名官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