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为何能在清初皇位争夺战中登基称帝?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是如何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登上皇位的?
顺治皇帝福临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福临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顺治皇帝福临是如何能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年仅六岁就登基称帝?
清朝在入关之前有两个皇帝,第一位是努尔哈赤,他统一了女真族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第二位则是皇太极,他改女真为满族,改国号金为清,可以说这两位皇帝为了大清国能够入住中原非常大的贡献,可是正值壮年的皇太极突发脑溢血在1643突然病逝,皇太极白天还身体非常康健没有任何征兆,到晚上,就突然撒手人寰。
皇太极一生戎马,身强体壮,虽然已有五十二岁却从未有疲态精力十分旺盛。对于自己的突然逝世没有半点准备,更是没有留下继承大业的储君,诸位大臣更没有准备。那么年仅6岁的福临是如何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登上皇位的呢?
顺治的继位,从根本上说是八旗诸王势均力敌的产物。起初最有希望继位的是豪格,《清世祖圣实录》记载参与继位盟誓的有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阿济格等十九人。以元老代善领衔,四理政王紧随其后。
代善掌管的两红旗为拥立皇太极继位的功臣,但是在皇太极继位后却备受摧残。尤其是正红旗旗主萨哈廉、镶红旗旗主岳托的相继去世,使得两红旗一时人才凋零,远非往昔之盛。继承两红旗旗主的代善,在八旗诸王贝勒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两红旗的的由盛转衰,决定了代善不可能具有压制八旗的力量和声望,因此才有了代善后来推举豪格。
其次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镶蓝旗。从满族开国的历史来看,镶蓝旗与努尔哈赤、皇太极仇怨甚深。济尔哈朗与皇太极一同成长于宫中,封为贝勒后,常被其兄阿敏所压制,因此济尔哈朗不管什么问题都一直站在皇太极的身边。后来皇太极使济尔哈朗取代与自己敌对的阿敏为旗主,济尔哈朗更是感激涕零。
然而皇权政治毕竟极其冷酷,每一个政治决定都要围绕皇权的利益考量。因此在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壮大后,多尔衮利用危及皇权这一致命点,上书皇太极通过八旗牛录分配,使镶蓝旗的势力相对削弱。因此自身力量的不足加之济尔哈朗自身才具平常,济尔哈朗的威望也不足以左右继位形势,在继位之争中,济尔哈朗倒向豪格的原因就在这里。
于是两大继位争夺势力集团迅速形成,一个豪格集团,另一个是多尔衮集团。与济尔哈朗类似,多尔衮地位的上升也是皇权政治建立的结果。皇太极时期,多尔衮一直将自己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然而过早的表露其志,也会过早的树立政治上的敌人,因此多尔衮一直是八旗贝勒们集体甚至是皇太极自己都防范的对象。
皇太极死后,所遗两旗分别由多铎、阿济格任旗主就是证明。而且从自身威望而言,皇太极在世出征时,只有阿济格曾随出征,多尔衮尚未崭露头角,传位于一个缺少军功的贝勒,不论从传统而言,还是从八王共治的内部关系来说,都不可能为多尔衮继位的合法性找到根据。
而多尔衮的最大对手——正蓝旗旗主豪格,虽然集合了一干与多尔衮为敌的八旗势力,但其集团内部成分复杂,表面上支持者众多,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真心相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很难得到八旗成员的全力支持,这是豪格最致命的弱点所在。
政治斗争的有趣之处在于,当鹬蚌相争得极其激烈却又无法得胜之时,往往就是第三势力集团充当搅局者达到两方势力平衡和三方利益妥协的时候。八旗之中,唯有两黄旗没有宗室参与盟誓。在豪格与多尔衮的斗争达到僵持之时,两黄旗大臣索尼等突然杀出,提出拥立顺治继位的中立方案,并一举迅速取得八旗的集体拥护。那么顺治继位是以何服众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