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 > 正文

明末大将袁崇焕立下赫赫战功却死于凌迟 袁崇焕死的到底冤不冤呢?崇祯为何非要袁崇焕死?

网络整理 2020-11-25 14:03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最终被崇祯皇帝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袁崇焕真的是被冤杀的吗?袁崇焕死的冤不冤?

u=3494411505,1297086902&fm=26&gp=0_副本.jpg

万历十年,大政治家张居正走了,人亡政息;20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了他25年不上朝的亲政,中国一下子从辉煌灿烂的顶点跌入了黑暗不幸的深渊。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祭告天地祖先后,起兵攻明。

腐朽的大明帝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打一场惨败一场,天启二年广宁一役,王化贞的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余座城落入了后金手中,明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正是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开始登上了悲壮的历史舞台。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多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翌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督师大名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袁崇焕投笔从军之时,已是内忧外患之世,明朝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已是千疮百孔。尽管1627年的宁锦保卫战,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问题是后院起火,在魏忠贤的弹劾下,袁罢官回乡了。此时,明熹宗死了,崇祯皇帝继位,设计除掉魏忠贤,重新起用袁崇焕,并在1628年升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州、辽东,兼管登州、莱州以及天津等地的军事。

出征前,崇祯问袁崇焕:怎样才能防守关外,收复辽东。袁答道:全权给我,让我独立处理重大问题,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全部地区。不过,五年之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武器,吏部委派官员,兵部调兵遣将,都要事事配合得很好,才能达到目的。崇祯说,行。

但是袁崇焕害怕自己到了边关后,朝廷中还会有人再次诽谤自己,向皇帝强调:打仗我还是行的,但是来自同僚的诬陷与敌方的离间,我可是吃不消的,请皇上信任我。此外,他还把自己的战略告知皇上,辽东宜守不宜战,而且还要配以和谈,以行缓兵之计。崇祯都答应他。

于是袁崇焕拿着皇上赏赐的尚方宝剑再次来到前线,成为东北地区和渤海湾部分地区的最高指挥官。他把自己最得力的三员大将祖大寿、何可刚和赵率教分别安排驻守锦州、宁远和山海关。袁崇焕达到了其军旅生涯的顶点。

u=2739749260,3577995511&fm=26&gp=0_副本.jpg

再说此时的皇太极,不敢再取道宁锦以入山海关,但是却可能取道蒙古,从蓟门入寇。袁崇焕虽然当上了辽东督师,但是蓟辽,蓟州其实不受他的节制的,所以上疏请朝廷务必加强遵化的防守,增设团练总兵。连上三疏,朝廷却因为他推荐的总兵人选被弹劾,不予理睬。

当朝中大臣们还在耍嘴皮子的时候,皇太极已接受汉奸高鸿中的建议,果然如袁崇焕所料,在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率领满兵十余万,以蒙古兵为前导,从喜峰口窜入长城,攻陷遵化。

这些地方都属蓟辽总督刘策管辖,与袁崇焕无关,但袁崇焕还是“见死就救”,随即和祖大寿、何可纲率兵入援,沿路经过的抚宁、永平等地逐路置防,逐城设守,设计截断皇太极的归路。十一月初十,袁军到达蓟州,与满兵交锋,皇太极没有料到会在这里遭遇袁军,大惊失色,连夜越过蓟州向通州退兵,渡北运河,直逼京师。

袁崇焕率五千骑兵急速追赶,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多里,竟比满军早到北京三日。崇祯见袁军赶到,喜出望外,立即召见袁崇焕,赐御馔和貂裘,但袁崇焕要求让士兵入城休养,却没被批准,只得驻扎在广渠门外。

皇太极率军一路上攻来,到高密店时得知袁军已到北京,惊魂不安,以为袁军从天而降。二十日,两军在广渠门会战。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袁崇焕在西面列阵以备战,中午时刻,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而王承胤却拔阵向南避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