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年逾古稀 并没有参与胡惟庸谋反 而且早早的离开了权力中枢 为何还是难逃朱元璋的清算?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当时已经退休,且年逾古稀,为何朱元璋连他都不肯放过呢?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史载“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可见李善长是一个读书人。所以他应该读过范蠡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深谙其中道理,但是自己却因此而不得善终,唯一的解释就是,在追逐权力的路上,人性是如此的贪婪,最终被贪婪吞噬。
1354年七月,朱元璋南下攻打滁州。在行军途中,李善长来到军门求见,朱元璋早就听说李善长,很礼貌的接见了他,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顿觉相见恨晚。朱元璋问:如今乱世,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平定天下吗?
李善长回答: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峰起,有如秦末乱世,你应该向刘邦学习三点: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刘邦凭借着三点,用了五年时间就成就了帝王之业。只要您能够效仿刘邦,将来也一定能够成就帝王之业。可以说,李善长的这番话对于朱元璋而言,犹如三国诸葛亮的隆中对。亦由此可见,李善长从一开始就处在权力核心的位置。
后来,朱元璋任吴王期间,李善长担任右丞相,成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二号人物。在这个位置上,李善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朱元璋的统治区域出现一派兵强马壮、经济繁荣的景象。后来改革官制,不再像元朝那样以右为大,改以左为大,李善长也理所当然的被调整为左丞相。
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臣子,在长期反元的斗争中与李善长建立起的友谊并不比其他将领少,同时,对于这个长自己二十一岁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充满的是敬重与感激。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册封皇后、太子等一系列帝国大事中,李善长担当了大礼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还让李善长担任太子朱标的太师。
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李善长而言,这种无以复加的信任,是仕途坦荡的保证,却也是掘墓危险的开始。
大明初定,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劵”“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在朱元璋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
李善长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成都在洪武功臣中绝对是首屈一指。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李善长也形成了自己盘根错节的淮西官僚集团。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在悄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一名军事统帅向帝国的领袖转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他如同一个老农民守护自家院子一样,勤勤恳恳的守护着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生怕一丝权力被窃走。
洪武三年,李善长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峰。老对手刘基的离退使得李善长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成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二把手。加上又是皇帝的同乡,李善长在朝堂上的权势已经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其亲友势力遍布朝堂内外。
月盈则亏。居安思危。当达到的顶峰的那一刻,李善长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平稳的走下来,如何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面对李善长一样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应该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这些老臣确实好用,并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们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胁皇家统治的人。
这种心态,我们从朱元璋对李善长说过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人心之一,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就是说,作为一个臣子,要做到时时检点自己,不能随着性子乱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