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辅杨士奇是明朝五朝元老 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 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 受到重用?
杨士奇是明朝重臣,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先后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创造了大明王朝从政时间最长,实权最大的内阁大臣,影响了大明王朝的历史重大进程。杨士奇为何能历经五朝,受到重用?
杨士奇出生于江西凤凰台,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来继父也去世了,他便跟母亲相依为命,一边教学一边侍奉母亲。他是五朝元老,见证了明朝走向盛世,那么杨士奇历经了哪五朝呢?
朱允炆即位后,命大臣修撰《明太祖实录》,这项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许多有才之士相助,于是有人向朱允炆举荐了杨士奇。就这样,杨士奇进入翰林供职,成为当时的编纂官。杨士奇作为编纂官,并无机会参与朝堂政事,也因为如此,靖难之役并未波及到他。朱棣登基以后,处置了建文旧部,杨士奇便不算在内。
朱棣很是欣赏杨士奇的才华,不久就将他提拔进内阁,杨士奇也开始有机会参与机务。他很懂得为官之道,每次与朱棣商议完政事,他都不会对任何人提起,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
众所周知,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在外出征之时,就让杨士奇留下,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也是因为如此,杨士奇开始与太子结下深厚“友谊”。朱高炽欣赏杨士奇的才华,加上他本身喜爱文学,便常常请杨士奇为自己讲书。
杨士奇认为太子仁德,是未来君主的不二人选,但朱棣心中仍有犹豫。汉王和赵王不满大哥当太子,总是找机会陷害他。杨士奇知道朱棣开始生疑,便对他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后来朱棣听说汉王有夺嫡之心,他问了很多人,都不敢对他言明。只有杨士奇告诉他,大臣不敢议论汉王的事,不过汉王坚持不肯就藩,其中问题不言而明。朱棣经过考虑之后,便削除汉王两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
朱高炽一直敬重杨士奇,他即位后,晋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朱高炽与大臣议事时,只要看见杨士奇走过来,都会先询问他的意见,再问其他人的看法。对于杨士奇的建议,朱高炽不无赞同。
每当朱高炽有错误的决定时,杨士奇总是坚持上奏,直到朱高炽反应过来为止。因此朱高炽总是说:“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于是又让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时领三份俸禄,而杨士奇却主动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朱高炽统治时期,明朝渐渐走向强盛,有大臣上书,建议歌颂太平盛世,众人皆赞同,唯独杨士奇觉得不妥。他认为经过靖难之役,很多百姓仍然存在温饱问题,如今更重要是休养生息。群臣听后皆感惭愧,朱高炽随即赐其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
朱高炽在临终前,命杨士奇为其书写遗诏,并召太子朱瞻基回来即位。朱瞻基即位后,命杨士奇修撰《明仁宗实录》。
有一天,朱瞻基对杨士奇说,太后告诉他,先帝在位时,只有杨士奇敢于直言进谏,才得以让先帝及时纠正错误。因此太后叮嘱他,也要多听杨士奇的忠言,饶恕其直言不讳。杨士奇听后倍感荣幸,但态度仍是很谦虚。
此后,朱瞻基对杨士奇更加信任,就连微服私访,都要特地去拜访杨士奇。对于杨士奇的赏赐,更是数不胜数。杨荣曾向朱瞻基揭杨士奇的短,杨士奇得知后,反而屡次替杨荣说好话。杨荣知道后很是惭愧,此后两人和睦相处,共同尽心辅佐皇帝。
朱瞻基去世时,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辅政的重任,就落到杨士奇等老臣身上。张太皇太后有令,凡事都要先经过“三杨”商议后,才能做出裁决。因此在正统初年,明朝的维护主要靠“三杨”的功劳。
正统四年,杨士奇请求致仕,可是没有得到批准。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王振视“三杨”为眼中钉。他派人诬陷杨荣,他趁机煽风点火,多亏杨士奇出面,杨荣才逃过一劫。然而没多久,杨荣就去世了,“三杨”势力有所衰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