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颠覆中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输得一败涂地?
公元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日甲午战争清军为何败的如此彻底?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很值得说的话题,其后有太多太多的事件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晚清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但同样一件事,有得必有失,而甲午中日战争到底带给了中国什么?
中国输了什么?中国输了地位。首先,丢了小弟。这场仗开打的原因就是日本出兵朝鲜,清朝是作为朝鲜的保护国不得不参战的。本来,清朝再奄奄一息,但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在周围附属国中地位还是有的。
比如朝鲜,比如日本国内一开始反对开战的人也是很多的。但是日本一打过中国就完了。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国际上对日本也就是觉得眼熟罢了,毕竟他很小,是岛国。被此等弹丸小国打败,清朝彻底失去了周围附属国,小国的拥护。
因为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之前西方和中国相处还是比较和平的。首先是清廷轰轰烈烈的“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其实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具体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巨大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可以说,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甚至连英国权威人士也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所以列强并未干涉这场战争的原因除了国际上一些因素,也是因为国际上都是认为日本是在以卵击石,并没有胜算。然而结果很明显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这时,国际上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就是一个软柿子。并且要知道日本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赔的钱是尤为得多,更关键是清朝还都认了,列强真正看出了执政的清廷到底是什么货色。所以列强也动心思,自己能在中国这块肥肉上干点什么。所以说,甲午战争真正开启了列强的瓜分狂潮。
中国输了国势,方向。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正式封杀了洋务道路,打击了清廷中央集权。首先由于太平天国,清廷的中央集权大受打击,在当时南方的水军是不受中央控制的,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南洋水师压根没有北上。
在战争之后,北方就更难以控制南方了,毕竟北洋是几乎全军覆没了。而且中国死了很多人,还要赔很多钱(重点),不得不加紧收税,不得不向列清借款,中国彻底无法翻身。
并且由于清廷内部一些自己作死而行为,比如两派相争,北洋的军费中央没有补贴,基本是李鸿章用洋务运动挣的钱苦苦支撑的(避战自保是有道理的,李鸿章穷,真的再造不起船了。北洋覆灭,不仅说明洋务救不了中国,更可以说它是压倒了洋务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甲午之战,清陆军的表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在整场战争中,清陆军除了少数场合能够勉强一战外,大多数战斗都是一触即溃或者望风而逃,整体表现完全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
当时的清军在甲午战争前经历了镇压太平天国、围剿捻军、收复新疆、中法之战等多场战争的锤炼,战绩卓著、战将如云,武器装备水平在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给外界的观感并不是一支弱旅。
然而,在观感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久经战阵、人数众多的清朝陆军会在国小兵少、多年没打仗的日军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可以说,清败是综合实力全面落后之败。
一、上下麻痹,对日无备且一片混乱
战前,清廷对日警惕不足,更不了解日本一战决心,后果是举凡指挥体系、兵役制度、装备更新等各个方面均逐渐被日本抛在身后。对日本,清廷出现致命的误判。对日情报为零而日本却派大量间谍掌握了清的上下军情,还窃得清的密码,使清对日单向透明。
清廷中负责对日防务、意见建议能够左右枢机对日决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低估了日本一意发动战争,侵略中国的野蛮决心,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不会开战,一误再误,枢机中也无人能予以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