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是东汉开国的第一功臣 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一直打败仗 战绩垫底的邓禹凭什么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是东汉初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排在第一位。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一直打败仗的邓禹为什么能位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两汉之交,是一个堪比三国和五代的乱世。王莽不得人心的改革,先是引爆了绿林赤眉的炸弹,而后陇西隗嚣、蜀中公孙述等纷纷割据一方,华夏大地再度陷入了战火纷飞的局面。但不同于后世,新朝末年的乱局仅用了十数年便得以终结,而一统之功则归属于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功臣集团。
为了追感功臣,刘秀之子明帝刘庄命人在洛阳南宫云台阁画了二十八位开国元勋的画像,正应天上星宿,是为云台二十八将。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吴汉,有攻破邺城的贾复,有威震陇西却英年早逝的岑彭,有为人爱戴的“大树将军”冯异……总之都是久经战阵,武名赫赫的大将。可看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似乎并没有如何出彩的战功,那么他究竟为何能高居首席,冠绝群英呢?
不妨看看邓禹年轻时的履历:他十几岁时结识刘秀,与之一起在长安求学;王莽亡身,更始帝刘玄上位,邓禹拒绝征召,而是到河北投奔了老同学刘秀;此后与赤眉作战,因拒绝听从冯异的劝告,打得惨败,“死伤者三千余人”,因此引咎辞职。看到这里,会觉得邓禹无非就是跟随刘秀比较早,战斗能力非但不优秀,而且似乎有点渣渣。那么一向以擅于用人著称的刘秀,为什么看重这位不善于作战的邓将军呢?
光武故旧,创业元老
首先要从刘秀的创业史说起。刘秀早年和兄长刘演带领南阳的宗室子弟起兵,唤作“舂陵军”。这支白手起家的队伍兵微将寡,装备更是寒碜,九五至尊的光武帝,最初竟是骑牛上阵的。为了打开“市场”,舂陵兵主动联合绿林军中的新市、平林和下江三支主力,与王莽的军队展开激战,不仅节节胜利,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
群龙不可无首,为了统一号令,绿林军拥戴西汉宗室刘玄为更始帝。这刘玄自称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论辈分算是刘秀的族兄。无论刘玄还是后来的刘备,说是汉室宗亲,其实根本无稽可查。只要你有能力有手腕,就算是乞丐贫农,也一样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可这刘玄却素来懦弱,在即位大典上接受群臣朝拜时竟羞愧流汗,紧张得无法开口。如此平庸之辈又怎能为人主?
更始元年六月,刘秀率步骑万余人与号称百万的新莽军主力展开激战,于昆阳将敌一举击溃,给王莽敲响了丧钟。正在攻城略地之际,却闻得长兄刘演被更始帝无故杀害的噩耗。心知更始帝是忌惮他们兄弟的实力,刘秀虽然心如刀绞,还是隐忍着没有翻脸。他依从冯异的计策,巴结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竞,请他劝刘玄允准自己去河北镇抚州郡。获得首肯后,刘秀立即渡黄河前往冀州,并在路上遇到了老同学邓禹。
青年邓禹拒绝做刘玄的官,却到河北投奔实力弱小的刘秀。一方面,是出于两人故旧之情;更重要的,则是邓禹认为老同学有着平定乱世的潜力。史书上写到:邓禹“杖策北渡”,星夜追赶,终于在邺城赶上了刘秀的大队。
他劝刘秀:“更始必败,乱世不会止歇。您应当‘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则‘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话正合刘秀心意,邓禹也就此成为其心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刘秀接下来在河北的大小行动决策,都有邓禹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慧眼识珠的邓禹还为刘秀推荐了许多人才,这些人在刘秀打天下的征途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荡平河东,西进关中
灭掉了邯郸的王郎,刘秀算是在河北站稳了脚跟,也就正式跟刘玄决裂了。本就平庸的刘玄此时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整天搂着美女花天酒地,不理政务。更始政权日薄西山,各地义军纷纷舞弄起大刀长矛,想要占块地盘分杯羹,这其中又属赤眉军的气焰最盛。
刘秀预测,赤眉军将来必然攻破长安,因此自己必须抢先夺取关中。于是他拜邓禹为前将军,引兵西进,这便是儒生出身的邓禹独自带兵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