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大清因他而称霸 也因他而埋下恶果 康熙皇帝能否当得起千古一帝的名头?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纵观中国几千年内历史,有成百上千为皇帝。但是其中能文能武,并且有很大成就的并没有几个。康熙皇帝算其中一个,后世的专家学者研究历代帝王,综合评价,统一认定康熙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玄烨是千古一帝。
既然有这么好的评价,康熙肯定有比其他帝王更多的长处。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事,让我们后人如此崇拜,仰慕他呢?今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研究一下这个千古一帝,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他。
在智擒鳌拜之后,康熙皇帝终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这一年是康熙八年,康熙皇帝虚岁只有16岁。眼前的这位少年,可谓踌躇满志,并且自信满满,他用一生斐然之政绩,向世人证明,自己不辱历史之使命,开创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完成了很多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例如“平三藩”、收台湾、征罗刹和降服准葛尔,可谓威名远播,四海臣服,这些可以概括为“武功”。同时又能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这些可归纳为“文治”。
正是康熙皇帝这些“文治”方面之成就,才真正地稳固了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从政权稳定和民生发展方面来说,文治之成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成果是留给后人称道的,而取得好结果之过程和方法才是值得后人研究与学习的,正所谓有因才有果,只要把握住“因”,则“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康熙皇帝之作为。我将康熙皇帝之作为归纳了三个方面:
1. 用人
记得电影《天下无贼》里有一句经典的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这话方到哪个世纪都是成立的,但是我认为如何做到知人善任而尽其所长,往往比拥有人才更加重要。而康熙皇帝在这方面就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首先,尊重汉人知识分子,开创满汉和谐之风
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一个道理: 大清王朝想要延绵千年,就必须要笼络汉人,尤其是汉人知识分子。多尔衮说过这样的话: “汉人喜好做官,只要给官做,汉人自然臣服。”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仅给汉人们官做,只能停留于表面合作。
康熙皇帝可不满足于此类“表面合作”,他要从精神上与汉人知识分子产生共鸣,使汉人大臣们打心眼里臣服于自己。尊崇、热爱汉学文化就是康熙皇帝降服汗臣的“法宝”。
康熙皇帝以身作则,坚持学习汉学文化,并邀请当时极有学问的汉族大臣为自己的导师,熊赐履就是其中之一。熊赐履为人刚正,是当时有名的理学大家,康熙皇帝就认命熊赐履为自己的国学老师,经筵的主讲官。
同时这种文化交流也成了康熙皇帝选拔官员的渠道,例如像张英这样的颇有才学且为官为人都很低调的汉人官员,都是从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侍讲开始,而逐步走上政坛前端的。
所以说康熙皇帝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尊重”!尊重为人的君子品行,更尊重个人的专业能力。通过传统文化这一上进的平台,使得君臣之间琴瑟和鸣关系融洽。可谓君明臣贤,政治风气一派和谐,如此君臣同心协力,国家向前发展乃必然之势。
其次,善用能吏、廉吏,推行造福人民之仁政。
清初的官场并非都是蓬勃向上,励精图治者则更是寥寥无几,造成这一情形主要有两点原因:
1. 清初官吏大多是前朝遗留,对于这些官员来说无非就是换件衣服,其他的并无多大变化,所以前朝遗留的拖沓、堕落之风气也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2. 重满抑汉等错误政策,也客观上打消了汉族官员的积极性,所以很多人尸位素餐无所作为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