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佩六国相印最后却遭五马分尸 苏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苏秦是如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后游说列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以纵横辩术干谒诸侯,身怀六国相印将强秦十五年封锁于函谷关外。后世流传苏秦的故事极多,褒贬不一,如司马迁赞其“智有过人”、桑弘羊赞其“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有人如荀子鄙其“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扬雄鄙其“诈人也”。从现代人的观点,应如何评价苏秦呢?
一、苏秦是怎样的人?
按籍贯论,苏秦属于东周洛阳人。洛阳此时还是周天子的辖区,不属于任何一个诸侯。苏秦年少时在齐国向后世称为千古奇人的鬼谷子求学,按后人传说,列名鬼谷子学生的尽是精英巨擘,比孔子门生强了无数倍。当然,也有不少人怀疑,鬼谷子不过是苏秦为了包装自己而虚拟的人物,毕竟他从鬼谷子学习后,并未一步登天。
按《战国策》的说法,苏秦在游说秦惠文王未果后,资财荡尽,潦倒回家,受到父母、妻子、嫂嫂轮番鄙视。一怒之下闭门谢客,发奋读书,困了就将头发绑在房梁上,甚至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年之后,苏秦学成,挟合纵之说游历东方列国,得到重用,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重回洛阳时,家人都匍匐于地,苏秦就问嫂嫂,为何之前那么傲慢,现在这么恭敬呢?嫂嫂回答,因为你现在有钱有地位啊!这就是成语“悬梁刺股”与“前倨后恭”的由来。前者常被后人引为勤奋的典范,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出苏秦为了功名富贵,对自己有多狠!
二、苏秦是如何提出并执行合纵战略的?
纵横之术只能货与帝王家,所以苏秦的首选目标是秦国,他向秦惠文王自荐,希望助秦一统天下。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并未废除变法,他认为当时的秦国还未强到与六国共同为敌的地步,所以拒绝了苏秦。接下来苏秦去了赵国,没有机会,又去了燕国。秦强于赵,赵强于燕,苏秦觉得如果单单在燕国当官封侯还不过瘾,也不安全,所以他对燕王提出与赵国合纵的策略。
表面上看,燕距秦远,离赵近,所以秦的威胁暂时还不如赵大;实际上,燕赵合纵只是苏秦六国合纵大计的第一步,他需要既成范例以说服他国。只有六国合纵,苏秦才可能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且,万一将来有什么差错,他可以狡兔三窟“择其善者而从之”。显然,他比商鞅更有远见。接着,苏秦向赵王提出了一整套六国同盟战略,秦国出兵任何一个国家,另外五国或者断其后路,或者严密防守,或者游击对抗,总之,秦国讨不到任何便宜。赵王很满意,拿出巨款资助他游说列国。
但现在问题来了。万一苏秦完成合纵之前,秦国就协约其他国家攻赵呢,那他的战略就要打折扣了啊?所以苏秦想到了他的同学张仪。当苏秦在赵国出人头地时,张仪仍籍籍无名,于是向苏秦求助。然而苏秦不但不理,还故意羞辱激怒他。张仪为了报复,就去了秦国。后来苏秦暗暗派人资助张仪,并帮助他打通接近秦王的关节,此时张仪终于深明苏秦的用心,并答应绝不破坏苏秦的合纵行动。
这是苏秦、张仪纵横故事的一个版本。按《史记》上说:“秦惠王使犀首攻魏……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另一个版本是说张仪年长于苏秦,与张仪连横相对的是公孙衍。不过我宁可相信《史记》的说法,毕竟这样更有趣。正因为有了张仪不失时机的连横和秦军威胁,苏秦才成功地说服韩、魏、齐、楚,让六国都交出相印,共同聘任他为“合纵长”。此后一百年虽然东方各国尝试了多次合纵,但几乎没有一次能集齐六国,也没有一次能像苏秦一样,将秦军十五年压制于函谷关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