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 > 正文

汉朝七国之乱和唐朝安史之乱 同为盛世下的叛乱 为何结局却大不相同?给盛世汉唐带来不同的影响

网络整理 2020-12-14 11:54

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叛乱,一个是西汉的七国之乱,一个是唐朝的安史之乱。这两次叛乱,对当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同的。七国之乱后西汉逐渐强盛起来,而安史之乱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样都是叛乱为什么结局会如此不同呢?

u=1096583645,3556428369&fm=26&gp=0_副本.jpg

公元前157年,一代贤君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承帝位,史称汉景帝。汉景帝不但继承了汉文帝的帝位,同时也继承了汉文帝时代没有解决的大麻烦。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惮于秦朝在发生大规模叛乱之时,无人能够收拾局面,导致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在逐步消灭开国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希望这些刘姓诸侯王能够在江山出现危机时,拱卫江山,保万世太平。可刘邦的封王措施,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在他死后,成为汉朝朝廷除北方匈奴以外最大的威胁。

景帝继位之时,汉朝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几朝五十余年的发展,国富民强,政治清平,府库充盈,边关通过不断的和亲,大量输送物资,汉匈之间紧张的关系也大为缓和,俨然一副盛世景象。与此同时,刘邦立国之初所封的刘姓诸侯王,不但没有成为朝廷的拱卫力量,反而在朝廷的庇护下,得以安稳发展。刘姓诸王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安稳发展后,实力已经大为增长,大有威胁朝廷之势。汉朝朝廷和地方刘姓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大规模叛乱即将爆发。

刚刚继位的汉景帝,对于自己面临的严峻形势,自然一清二楚。汉景帝明白,朝廷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诸王叛乱是迟早的事,因此,汉景帝在御史大夫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的建议下,决定和诸王做一个最后的了断,开始着手实施志在削弱刘姓诸王实力的削藩之策。

要说这个削弱诸侯王的实力的行为,自从刘邦死后,不管是吕后还是汉文帝,都非常热衷,也不是汉景帝和晁错首创,可为什么在他们的时代,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诸侯往叛乱呢?一者,诸侯王实力积累不够,造反没有成功的可能。再者,朝廷和诸王的矛盾积蓄不深,尚有缓和的余地。三者,吕后和文帝的手段相对温和,汉景帝和晁错的手段则更加激进,逼得诸侯王不得不反。

u=699140086,2186224902&fm=11&gp=0.png

吕后削藩,不是针对所有的刘姓诸侯王,而是拿威胁最大的开刀。吕后时代对朝廷威胁最大的自然是刘邦长子刘肥掌管的齐国。刘邦在封刘肥为齐王时,生怕这个儿子实力不大,受别人的欺负,不但将战国时代齐国的七个郡全部封给刘肥做封地,还下旨让天下会说齐国方言的人全部返回齐国,成为刘肥的子民。在刘邦如此强大的政策支持下,齐国实力是所有诸侯王中最为强大的,也是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刘邦死后,继任者无不将齐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吕后和汉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公元前193年,吕后抓住齐王刘肥和刘盈吃饭时不注意礼节的问题,逼迫刘盈将城阳郡割让出来,送给鲁元公主。公元前188年,吕后又强割齐国的济南郡给吕台做封地,封吕台为吕王。公元前181年,吕后为了拉拢刘氏宗族,又强割齐国的琅琊郡给刘泽,封刘泽为琅琊王。原本好好的一个齐国,被吕后通过这种"薅羊毛"的办法,一点一点地给"瓜分"了。尽管如此,齐国还有四个郡的土地,实力依然强大。

吕后死后,齐王联合朝中大臣,将吕氏全部诛灭,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史称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为了感谢齐王三兄弟的功劳,将齐国被吕后强行割让的三个郡又全部归还给齐国。可是,帝位稳固后的汉文帝,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强大的齐国,他不但沿用了吕后"薅羊毛"的办法,而且做得更狠。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刘恒为了表彰刘章、刘兴居两兄弟在诛除吕氏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割让齐国的城阳郡,封刘章为城阳王,割让齐国的济北郡,封刘兴居为济北王。汉文帝此举,表面上是表彰刘章、刘兴居的功劳,实际上也是通过割让土地的方式,削弱强大的齐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