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 > 正文

唐高宗李治真的昏庸吗? 真的是人们口中的窝囊废吗?一代女主背后的男人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君王

网络整理 2020-12-16 14:22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真的昏庸吗? 真的是人们口中的窝囊废吗?一代女主背后的男人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君王

谈及唐朝的几位伟大的皇帝,大家所能想到的肯定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以及后来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毫无疑问,这三位帝王不仅将大唐帝国带入了大唐盛世,他们也连续不断地为大唐带来了巨大的动力,让历史中的唐朝一次又一次的展现出其辉煌、强盛的一面。

然而,对于大唐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来说,老子是“天可汗”李世民,老婆是一代女皇武曌,李治处在这样一个无比尴尬的局面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略显偏颇或不实的批评或评价。其实先不谈李治其本身的才华以及治国理政的才能如何,单单是与其父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文治武功相比,李治的成绩就很难超过其父。

不止于此,再看看李治的身边人,政治天才、权谋高手武瞾,夹在这两尊大佛的中间,李治就显得那么的平凡和碌碌无为,更有甚者,有些史书为李治扣上来昏庸的帽子,究其原因无疑是古代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思想作祟罢了,女主称帝,世人多对其冷嘲热讽,而李治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嘲贬。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真实的李治又是怎样一个君主呢?

唐高宗李治真的昏庸吗? 真的是人们口中的窝囊废吗?一代女主背后的男人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君王

看似不可能却又是必然的上位之路

其实对于李治的评价和判断,不能简单的、片面的去对待,就像李治为什么能够顺利的登上太子的宝座,难道真的是因为李治宅心仁厚,是一个守成之君,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吗?那么争储斗争的合理答案到底是什么,我们也许要从李治背后的真正力量说起。

公元643年,在隐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黜后,“三王争储”的局面愈演愈烈,对于这三位皇子,可能大家最不看好的就是年级最小、性格偏柔弱的九子李治了,可最终李治却能夺得太子之位,毫无疑问,他的背后离不开几位股肱大臣的支持,其中最关键的要数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了。作为大唐的权臣之一,长孙无忌既没有支持势头最为强劲的李泰,也没有支持“此儿类我”的李恪,他所支持的,正是看似毫无胜算的李治,其实长孙无忌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一方面,二十四岁的李泰,不管从执政能力还是政治经验而言,都较为成熟和明确,而且还笼络了以杜楚客、柴令武、房遗爱等一批元勋子弟为首的利益集团,可这些少壮派本身就对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元勋老臣心怀不满,要是李泰最后继承了太子之位,他们这些老臣就只能受到打压,所以在长孙无忌的心里是万万不能让李泰登上皇位的。

另一方面,从他后来辅佐李治的所作所为,我们就能明白长孙无忌的权力欲望还是很大的,他之所以要竭尽全力地坚决拥立李治为太子,无非就在于李治年纪尚小,易于掌控,这样以来他就可以在日后掌握朝政大权,这才是长孙无忌的真实目的所在。而在支持李治的阵营中,除了长孙无忌这个最大的实力派以外,更有褚遂良、李世勣等势力的支持,这样以来就加大了李治争储成功的稳妥性。

可以说将李泰的政治势力与李治的政治势力两相比较,虽然李泰背后的势力不乏勋贵、权门之后,可在李世民眼中却毫无分量,这帮人就是一群无德无才、只会吃父兄老本的纨绔子弟。就像李世民曾说的一样:“功臣子弟多无才行,借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

假如李泰登上皇位,这些道德品行恶劣,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功臣子弟必然会执掌朝政,到时候不但贞观年间所建立的政治成果不保,而且李唐社稷的安全与稳定也很可能受到危及。因此,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也就选择了李治背后的势力集团。其实就像我们之前所分析的一样,李治之所以能够当上皇位,一方面是李治身后的那些功勋老臣经验、能力更加突出,只有他们的辅佐,自己所创立的贞观盛景才能更好的延续下去,李唐的大好局面才能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就如李世民所说的那样:“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李治的忠厚诚实,宽仁孝友,以及沉稳持重打动了唐太宗,只有李治继承大统,才不会重蹈玄武门的覆辙罢了。

唐高宗李治真的昏庸吗? 真的是人们口中的窝囊废吗?一代女主背后的男人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君王

高宗的政治突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