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科学家沈括一生科学成就斐然 为何说沈括人品很差?沈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然而沈括为何落得一世骂名?沈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该书被后世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发明了"飞鸟图"编绘地图方法,绘成的《天下州县图》图幅宏大,内容详尽,前所未见。他是北宋时期优秀的军事家,研制新武器,制订新战略,大败西夏兵十余万人,收复六大要塞。
他还是杰出的外交家,有理有节,有勇有谋,智斗辽国使臣,使其放弃了对宋朝的领土要求。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他取得的成就远不相称,生前在官场屡屡受挫,死后无人给他立碑,宋史也没有给他单独立传。他就是沈括,一个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成就,却因为道德瑕疵而饱受诟病的人物。
自幼好学,凡事喜欢刨根问底
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人。自幼好学,在母亲许氏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沈括形象沈括兴趣广泛,不仅读四书五经,对医药、军事等方面的杂书也广泛涉猎,而且喜欢刨根问底。
读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让他产生了疑惑:"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弄清楚这个奇特的现象,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迟呀!
嘉祐八年,沈括考中了进士,初授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二年,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并在闲暇时间研究天文历法。
小试牛刀,淤田治理盐碱地
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领导熙宁变法。此时的王安石权势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极言新法之好。起初,王安石相当器重他的才能,但是很快就发现他巧言谄媚,不是正人君子所为。第二年,宋神宗有意委任沈括来主持保甲法的施行,王安石奏对:"沈括壬人,不可亲近。"将他排除在变法核心层之外。
朝中掣肘变法的势力很大,王安石急需延揽人才。对于沈括这样一个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人,王安石决定用其所长。熙宁五年九月,王安石派沈括担任汴河水利"专提举"。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两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将黄河淤泥覆盖在两岸盐碱地上,使之变为良田。沈括亲自勘察汴河两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创分层筑堰新技术,筑成台阶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内,淤田一万七千多顷。
捕风捉影,打苏轼的小报告
因为治理汴河成绩突出,熙宁六年沈括被提拔为集贤校理,奉诏详定三司令敕,继而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也就是替皇帝出巡两浙一带的钦差大臣。离京之前,神宗接见沈括,告诉他:"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那时,苏轼被王安石排挤到杭州做通判,但皇帝对苏轼印象不错,所以嘱咐沈括善待苏轼。
沈括是苏轼在崇文馆工作时的老同事,苏轼尽地主之谊,给予了热情接待。沈括也表现得非常热络,跟苏轼叙旧论故,还请苏轼手抄近期诗稿,留作纪念。在那个年代,这是朋友间常有的事,苏轼就抄了一批诗送给他。
苏轼没有多心,沈括却是有意。皇上对苏轼的眷顾让他妒火中烧,从京城出来时就琢磨怎么整治苏轼一下。同时他知道王安石很不喜欢苏轼,整治苏轼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回京之后,他将苏轼的诗加以笺注,比如在《咏桧》的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下面,沈括笺注道:皇帝飞龙在天,作者却要到九泉去找龙,居心何在?随后,他将苏轼的诗册附在察访报告里,呈送神宗。
苏轼朋友众多,很快就得到了沈括打小报告的消息。但苏轼相信皇帝的英明,不会相信这种捕风捉影的忌谤之言,不仅没有当回事,还自嘲道:"不忧进了也。"意思是不愁没有人把的作品进呈御览了。
然而,苏轼显然是低估了这件事的影响,他绝对不会料到,六年后,有人照葫芦画瓢,将沈括这套把戏学了去,害他差点丢了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