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帝司马睿堪称史上最弱势的开国君主 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卑微皇帝 司马睿也曾为东晋的振兴作出努力 为何最后振兴皇权失败?
公元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西晋皇族司马睿即位为晋王,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司马睿也曾为东晋的振兴作出努力,晋元帝司马睿为何振兴皇权失败?
众所周知,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就是个痴傻皇帝,连比刘禅都比不上,朝政大权更是悉数由皇后贾南风掌控。就是这对无能夫妇,败光了西晋王朝的祖宗基业,使其迅速灭亡,还将整个中华大地带入了数百年的黑暗之中。在西晋王族内乱时期,司马睿一直隐忍,不断积蓄实力,直到永兴二年才在司马越的威逼下入局争权。之后司马睿任平东将军、都徐州军,留守下邳,王导和司马睿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王导、王敦簇拥下的“上巳出游”,使得司马睿获得了空前的声望,为司马睿日后在江南称帝延续晋朝奠定了舆论的基础。但司马睿或许不会想到,他建立的东晋,包括他自己都将永远无法离开这种“簇拥”,永远无法离开类似王氏家族的士族门阀对其皇权的影响。
东晋建立后的外部与内部环境
东晋的建立是西晋王朝的延续,使得汉人还能确保东南半壁来获得喘息。但东晋从建立之日起,就需要面对西晋时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问题。可以说,东晋建国就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稍有不慎就会使东晋王朝瞬间崩溃。
1、五胡威胁、起义围困
东晋建国时中原的广阔土地已经沦陷于“五胡”,众多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伐。不仅给中原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还在外部对东晋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威胁。东晋只能依靠长江、淮河建立防线。而长江防线也不坚固,位于长江上流的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成汉政权割据巴蜀,随时可以顺流而下。西北地区由西晋旧臣张轨建立前凉虽然奉晋为正统,但远隔山水,无法对东晋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总之,东晋面临长江、淮河一线上来自于外族、农民起义等全面包围的军事威胁。
2、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是由士族门阀共同扶持而建立起来的王朝,先天性的对士族门阀产生依赖。司马睿继位后要邀请王导“共坐御座”,王导和其族兄王敦掌握中央政治和地方军事各种权力。时人皆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尚在司马氏之前。无论是从北方迁居而来的侨姓大族还是原本居住南方的吴姓大族,都牢牢占据着朝廷的主要官位。另外从北方而来的大量躲避战乱的流民,也造成了东晋整体经济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东晋的军队也是由士族门阀的私人部队以及家族招募组成的。
东晋建国时的施政情况
针对于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晋元帝司马睿曾经向王导请教过统治策略,王导总结西晋的经验教训后提出“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执政方针,就是希望元帝能采纳道家黄老学说,学习西汉初年的统治策略来稳定江南半壁。这其实也暗含着让元帝放弃某些权力、接受士族门阀在政治上影响力的含义。随后王导又建议元帝实行“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无绥新旧”的策略,就是建议元帝团结士族内部,恢复人民的生产发展、休养生息,安抚从北方南迁而来的流民。
元帝采用了王导的建议后,对世家大族给予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待,减轻农民的赋役,并对流民采取“侨置”政策进行安置。侨置就是将流民安置在地方,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恢复生产,但户籍仍按故乡计算。负责治理侨置的官员也由北方南迁的士族担任,实际上就是地方行政的双轨制。通过上述的政策手段,东晋达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基本稳定了国家局势。
元帝振兴皇权
虽然东晋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侨置”的措施稳定了流民,使他们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可侨民享受经济上的政策,不用向东晋缴纳赋税;而负责治理他们的侨姓士族也趁机隐瞒户口,私设田纳,将侨置流民变为自己的私人部曲和佃农,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特权。士族也因为门阀政治而在内部产生了矛盾,侨姓大族内部争夺中央权力,南北士族争夺地方权力,士族与寒门的矛盾。最重要的是,皇族与士族之间就统治权所属爆发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