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历史 > 正文

真实的山海关大战是什么样?李自成的农民军真的一遇到八旗兵就一败涂地?李自成为何在山海关一战就被打残

网络整理 2020-12-22 15:10

公元1644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下载_副本.jpg

1644年二十二日傍晚,吴三桂与多尔衮在威远城结盟以后,吴三桂立刻回到关内,按约定命令全军用白布缠在肩膀上或者背上,以区别于大顺军。清军进入山海关关城以后,阿济格、多铎率两白旗从北水关进入北翼城待命,豪格率两蓝旗从南水关进入南翼城待命,多尔衮率两黄旗与两红旗自东罗城入。至此,清军主力已经入关。


现今不少史籍记载清军投入战斗以前,大顺军毫无觉察,等到发现突阵而来的是清军,立即失魂落魄地奔逃。这和当时情况严重不符。开战的第一天晚上,唐通部就已经发现了清军,只是黑夜中不知道清军的兵力。至第2天凌晨大顺军就已经包围了山海关,而吴三桂往威远台请清军参战时是冲过唐通部阵地的,随后唐通部被清军击退以后,又败退回了九门口,必然会通知李自成清军的兵力,并且告知此时清军已经入关。


问题是获悉清军入关以后,李自成已来不及改变部署,只有凭原来的部署与之决战。”而且就算没有唐通的败退,清军的数万大军全都驻扎在山海关两里处的欢喜岭,并没地形上的遮蔽,哪怕只凭肉眼,也无论如何都不会看不见。只是在清军突击以前,李自成还不能确定清军的主攻方向与战力究竟如何,也不知道吴三桂已经与清军正式结盟。不过即使知道,他除了孤注一掷外,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选择。因为在这时临阵退却,无疑结果是毁灭性的。尤其在八旗军和关辽军的骑兵面前,更是如此。

他也知道,如果再继续攻城的话,大顺军的伤亡太大,而大顺军从来没有与清军交战过,并不知道清军的战斗力。所以万一清军介入,一定会对战局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吴三桂率领全部关辽军也已经列阵山海关西罗城下。他身后的多尔衮的部队也已经全部进入了山海关。并且北中南三个方向的清军已经全部列阵完毕。所以李自成当即决定,不管清军是否出兵,先解决吴三桂。

u=1687757143,272194660&fm=26&gp=0_副本.jpg

临战指挥方面李自成在野战的技巧和战术上,是相当出色的。《明史》中对他的作战方式,曾作了这样的记载:“临阵,列军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这种战法,骑兵和己方其他部队距离极近的情况下在战斗中佯败诱敌,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溃退,所以需要组织者具备极强的战场控制能力和很高的个人魅力。

不过多年来的战斗记录证明,李自成是具备这两点的。而且此次作战,李自成更是将每堵“墙”的兵力进行了“加厚”。近巳时时分,最后的战斗终于打响,战场上“炮声如雷,矢集如雨”,吴三桂、吴国贵等为前锋,率领关辽精锐,一马当先杀进了大顺军的“三堵墙”。


吴三桂和关辽军都知道成败在此一举,因为关辽军的大部分为从辽东来的野战部队,如果一味的占城防守,在大顺军后续来自于北京源源不断的猛烈炮火面前,那只有空耗等死。只有在野战中放手一搏,或许还有生机。所以当吴三桂一回到阵中就开始率领全军冲锋,虽然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关辽军一旦开始了全军的冲锋,在一开始的战斗形势上并没有处于下风。关辽军作战勇猛,来往冲杀,双方惨烈的搏杀,自交战起一直杀到午时。这次战斗,也是李自成自起兵以来遇到的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力和悍不畏死的气势。吴三桂的3万关辽军被三倍于己的10万大顺军精锐包围在中间,虽然他左冲右突,多次冲开大顺军的2道包围圈,但随即又被李自成在高岗上用旗号指挥第三道防线上的预备队补上缺口,兵力上的劣势使得吴三桂始终无法杀出重围。而随着关辽军骑兵的消耗,李自成的“三堵墙“战法慢慢地发挥了作用,吴三桂所部因为兵力上绝对劣势,终于开始显露出败象。


标签